上回说的电影《余烬》里人们的记忆力短暂,但他们有行为记忆、心理记忆等一些原始记忆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能记住知识的记忆力是一种从原始记忆能力进化发展出的高级记忆能力。
本来只想谈记忆力,但感觉上升了层次,于是用记忆力为话题,展开对进化的思考。
如果从“万物发展史”的尺度想象一下记忆力的形成(其实远不止是记忆力),那么从我们相对熟悉的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开始比较合适。同种原子每个单体具有基本相等的作用力,特定组合排列的分子也就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形成的生物大分子每种都有其相对稳定的特性,到这我们可以把“记忆力”理解为规律,非生物的记忆力就是它们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等特性。
原始生命开始生命周期的循环后,DNA就是它们的记忆(这里是环境使基因突变,还是生物基因突变以适应环境,我不得而知),基因的改写和遗传就是它们的“记忆力”。在这个系列一开始我提到的电对生物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分子级的动力有化学的、生物能的,只能说也许都归为电磁力或更基本的力,但跳过植物的化学反应或激素调节,到动物的神经系统,它是生物电的显著应用。这时更高级的“记忆力”就开辟了新的道路——习性。
动物本能也是遗传基因限制性状和激素调节等协同运作产生的,而后天习得的能力是靠外界刺激神经反射形成条件反射而形成的,这是依赖于心、脑及其它器官分工的形成,并相对独立于基因遗传的一套“记忆力”系统。除了调节和刺激外,一个重要的记忆方式是传授,另一扩展记忆的方式是学习,有了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记忆更多基因记不下的信息,这种方式也记不下时,就有了语言、文字,于是就到了我们还在使用的更高级的记忆力。跳得有点快,具体的就先不分析了,这些都是可以从我们的高级记忆力工具——网上可以查到。
退回到人类自身记忆部分,我们对于知识的记忆的前身应该是感觉记忆,语言是后来出现的记忆工具,语言也是一种阶段性的“记忆力”,未来肯定会有更有效的“记忆力”代替它。而我要说的感觉记忆,它虽是相对原始的,但在将来科技发达后,它也许就能体现出其自身的优越性。
先来说说目前人们常用的记忆模式,也包括思维模式,语言、文字、图像、连续画面、声音、味道、触感,感性和理性、情绪和逻辑等等,我说的杂乱了。除了人们非常重视的语言文字及其逻辑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模式如下。
(虽然以前知道爱因斯坦是靠图像思考,但前两天才发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
从这可以看出,我确实不会描述,而爱因斯坦的语言表达也是很好的,虽然我只想说我和他的思考模式差不多。
在原始的感官记忆中,视觉为重。如果我们只靠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中的一种为主来记忆和思考,那么我们探索世界的得来的知识肯定又是另一种模样。
我们制造重复或相似的事物是为了迎合记忆,就像万物有类别一样,如果一切都不同,我们也就不需要记忆了,尤其是时间维度下事物不断变化,如果没有周期出现,也就不会产生时间观念,也就没有依托于时间的记忆,所以记忆这个概念的还原本质就是世界具有相同事物。往上层拓展,伴随各阶段的“记忆力”和它们产生的“记忆”使我们复杂度提升得以可能,反之“记忆力”也就可以得到提升,比如连脑直接存储脑中思考的事物,它将是各种感官和语言以及其它产生思考的因素及思考产生出的结果的整体呈现,并纳入人类整体的记忆库为下一级意识做好“记忆力”基础。
关于进化,只以记忆力来说确实有些狭窄,但其他能用进化解释的发展过程也可以套用这样的分析过程,这样我阐述的世界观也就演变成了方法论。
生活中的记忆力
随着岁数增大,记忆力减退,觉得时间过得快,没有新鲜感。其实这句话把前因后果都说完了。网上搜问为什么岁数越大时间感觉越来越快,答案一般就是经历越多,生活中重复的事越多,不像小时候什么都感觉新奇或者担忧,所以印象不如从前深刻了,时间就过得快了。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有些人去世界各地旅游,有些找没做过的事尝试,重点是我们如何抛弃以前的经验或开创新的经验,让我们再细细体验那种开荒的新鲜感。作为一个个体,进化在我们身上体现的可能太小了,它不会发生在一个人的一生里,所以那样的人生拍出的电影才有意思。
是我们的安逸享福的惰性让我们麻木,心理上不想再接受新鲜事物带来的未知的恐惧和担忧,但也对熟悉的事物产生厌倦。不从思想上突破,无谓的尝试最终只能又陷入泥沼。我们一生中“进化”的可能就只能在思考上了,而人类进化的过程也指望我们的思考推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