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跟人交际的最大工具。
亲子相处中,语言是利器,既是暖人利器,也是伤人利器。
有不少书都谈到这一点,像《父母的语言》(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达纳·萨斯金德所著,书中谈到了父母最适合用3T原则法跟孩子对话即共情关注孩子在做什么;跟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描述性语言充分交流;与孩子轮流谈话,主要指多孩儿家庭)
像《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美国阿黛尔·法伯与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被誉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圣经”),书中谈到鼓励孩子们面对自己的感受,尊重孩子是合作的开始,不要把孩子看作麻烦的制造者,而是当做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谈到了代替惩罚的7个技巧,学会鼓励孩子自立并赞赏孩子,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的6个技巧……
像《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美国罗娜·雷娜所著,书中逐一谈及吼叫的日常因素、深层原因、适合孩子天性的养育方式等内容)。
当然,还有很多我没有读过的。
还有这日本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田中茂树所写的《让孩子幸福的语言:化解育儿焦虑的29种沟通方法》。
每读到一本育儿类、家庭教育类的书籍,我都奉若神明,细细读,慢慢品,一点一点悟,到现在做的还不够好,依然还在路上。
不要让焦虑情绪掩盖与孩子相处的幸福时光
这一句话一拿出来,我相信肯定能击中几乎所有父母的魂灵。
父母如何做才能在育儿的过程中,即让孩子感到幸福又能让自己感到幸福。
这肯定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愿景吧,因为事实是很少有父母能做得到,少有孩子能沐浴在轻松、愉悦、松弛的亲子关系中。
而这些看着容易做着难,看起来难,真的洞察了背后的秋毫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因为父母不需要学就能娴熟使用的是说教用语。
而这样的话之所以一代代被父母奉若圭臬是父母认为这类话是为孩子好,所以脱口而出。
育儿专家往往会巴拉出这类父母“皮袍下面的小”来,毫不客气的指出实质上是家长为了让自己安心而说出的话。
真正让父母安心的话是鼓励式用语,因为这样的不但可以激发出孩子的活力,而且让家长自己的心情也变得更加轻松,这样的话语还可以引导孩子快乐地走向独立。
我家两个孩子分别处于书中作者所说的六到八岁——接触学校生活的阶段;十三岁往上——为亲子分离做准备的阶段。
1.比如关于刷牙那些事
到目前,我们俩大人还在为孩子们能不能按时刷牙而争执,悲夫!这应该是“初遇世界阶段”(0--3岁)的孩子就出现的。
刷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因为没有刷牙为啥非要跟孩子争呢?当然不是说刷牙没用,刷牙非常有用,但作者田中茂树说家长不要跟孩子争面子,晚两天刷牙没关系,不至于就真的长龃齿了。
孩子的成长是有一个阶段的,孩子的认知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而孩子本身确实也有一个叛逆期——在这个叛逆期中,爸爸让我干什么,我偏就不干什么,爸爸让我刷牙,我就觉得刷牙好麻烦。其实,孩子本来可能觉得刷牙挺好玩的,但是就是因为你们强迫我干,我现在就故意不干。
明白了,这些家长就可以自己先松弛下来。
这个时候家长其实跟孩子是一样的,孩子是因为你强迫我做,我就不做,家长是因为孩子不听我的,我家长没面子,我偏偏让你做——于是双方就陷入了权力争夺的战争中。
这个家庭就产生了焦虑。
——家长和孩子对一件事情主导权的争夺而产生的焦虑。
为什么不试着换一种说话的方式和语言呢?
可以通过鼓励的语言,孩子不仅获得了幸福,也可以获得成长。
一旦父母先松弛下来,矛盾自然就不复存在了,会发现这只不过是在我们跟孩子的斗争中,给时间让出一个位置来,让孩子能有时间按照自己的规律,按照自己的兴趣一点一点地去发展。
2.比如出去玩时不扫兴
我就因为带孩子外出时总想占绝对的控制权,而多次扫了孩子的兴,以至于现在老大压根就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出去玩。
家长切记不要总扫孩子的兴,孩子为了外出游玩肯定事先准备了好长时间,有着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家长若总是说大煞风景的话,孩子会很难受的,毕竟在大自然中,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松弛和成长。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帮手。
3.关于饭桌上撒饭粒
我的两个孩子都曾经有过饭桌上不小心弄撒食物的经历,我和老公的反应就是大声呵斥,觉得这孩子咋这么笨,老是不走心……
正确的做法应该说“孩子没关系,我们来把它擦干净就好了”。其实无论是警告还是训斥的话,背后隐藏的都是父母在推卸责任。生活中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孩子是一种非常有自尊心的小动物,不管做什么事,做得是对还是错,即使大人不批评不表扬,孩子自己也希望能把事情干好,若是干砸了,他自己也会很难受。若家长这时候批评或者指责其实是在推卸责任,那孩子也会从中学到推卸责任,甚至会想:反正这事儿我已经挨完骂了,已经付出代价了。久而久之,就会进入恶性循环。
4.关于挑食
餐桌上还会有孩子不想吃某一类或几种蔬菜的坏毛病,俗称挑食。我家闺女就从几岁起到现在不喝豆浆。
其实不用一味的强化、指责,只需要轻描淡写的来一句“哦,你不喜欢吃这种蔬菜呀”,这叫正视孩子的感受,这叫不给予评判。
其实现今社会,人们的饮食结构极其丰富多样化,即使不吃一两种食物或蔬菜也不会导致营养不良,若一味的指责只会强化孩子的这些行为,结果真的就固化了孩子偏食挑食的行为。
所以贴标签的做法大可不必。弱化淡化之后,说不定过不了多久,孩子自己就忘记了不吃某种蔬菜这场行为了。这阵子起我发现闺女开始尝试着喝几口豆浆了,这无疑是个好信号。
归根结底,不管孩子做了什么,哪怕是错事,让孩子在家庭中一直以松弛的状态,才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生活环境。
5.关于磨蹭不写作业
几乎天下的爸妈都会遇到孩子们磨磨蹭蹭不写作业的时候,这时很少有父母能够按捺住自己噌噌噌爆发的小宇宙。正确的语言是“那什么时候提醒你比较好呢?”
不用给孩子过多的指令和责问,那样会适得其反,应该跟孩子一起养成自控的习惯和能力,若孩子从小到大都被盯着写作业,那么长大后一定不会是一个主动学习的孩子。
6.关于看电视到深夜
如今因为疫情,居家上网课是孩子学习的常态,遇上周末偶尔孩子想多看会儿电视,明明已经很晚了,做父母的该怎么办?是拿着遥控器“啪”把电视关了,或者是咆哮怒骂“滚回床上睡觉去……”?
正确的做法是轻描淡写的来一句“那我先睡觉了,晚安!”这其实是信任孩子的语言,是在帮他建立良好的习惯和自治能力,而不是在具体的每一件事上,非要跟孩子争出个谁高谁低,谁对谁错,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你死我活。
……
若是真的爱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能够科学理智又有智慧的爱孩子的话,我们一定该多遵循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多看几本这样的育儿类宝典,能够给予孩子最适合的语言,给到孩子多多的幸福,给到自己平和的情绪,给到整个家最松弛的爱。
因为语言可以让孩子幸福,可以让父母幸福,让家庭幸福,让这个世界也跟着幸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