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合作机会。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可是在高光时刻到来之前,这个人每天所做的事,就是重复与枯燥的。
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每天都是高光时刻,即便有,大概率也是靠大量的资源包装出来的。高光时刻虽然爽,但不可持续是它的特性。真正能支撑得起高光时刻的,就是枯燥乏味的默默付出。
比如前段时间,有人在后台给我留言:“关注了你四年了,感谢你的坚持,感谢你的分享,让我一点点如海绵一样吸收”。
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写的内容会有多少人看,更不觉得自己有能力影响什么人,每天写作就是自己的练笔工具。当看到自己的写作真正能影响一个人的时候,并且收到了他们的反馈,这就证明了我的思考是有些许价值的。
当然,每天的随笔写得很随意,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修改,这里面经常会有很多语句不太通顺的地方,错别字也会经常出现,并没有把吸引人的结论放在开头,很多专业词语的理解对读者来说有沟通成本……
这些建议我都知道,也认可他们的重要性。但对现阶段的我而言,不重要。这些内容我不会拿来出版,也没有针对某类特定的目标用户去写作,就像今天的内容一样,完全是有感而发。
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我的写作水平,我也没有成为作家的野心,写作只是我用来锻炼认知的练笔工具。每一篇内容都是一个思想片段,这里就是未来创作的素材库。如果把这些分享出来对别人有些许的启发,这样的现象我也是喜闻乐见的。
每天写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我都会研究并实践超级个体的相关课题,这些写作带来的深度思考,往往能提供具体工作的认知支持。而超级个体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会成为写作素材。两者是相互影响螺旋式促进的关系。
整个项目我已经研究了3年,远没有达到世俗认为的高光时刻,一直在日复一日地积累能量。整个过程在别人看来,就是枯燥、乏味;但在我看来,我在走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
我想要的并不是短暂的高光时刻,而是把整个的积累过程用笔记记录下来,把自己活成案例,并总结出拿到结果的全套方法论,帮助更多跟我一样对未来产生迷茫的人,走出困境。
所以,不要痴迷于高光时刻的精彩,要能忍受执行时漫长的枯燥。在媒体上,牛人的高光时刻并不是常态,而是刻意筛选的结果。真正值得追求的并不是高光时刻,而是日拱一卒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