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里是否有2岁的小小孩?
或者回想起孩子2岁时,他是不是睡着时活脱脱一个小天使,醒来后却让你筋疲力尽。
2左右的孩子正在从婴儿时期过渡到幼儿时期,在身体,动作,智力,情感,认知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
要想不被“小恶魔”打倒,就必须得“从内到外”地认识他。
一、自我意识的崛起,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出现
如果你观察2岁左右的孩子,会发现他们开始学会一些自我安抚的方法,如吃手,或者迷恋一些替代物,如毛巾、柔软有毛的玩具等。
孩子已经不像婴儿时期完全需要母亲,他开始更多的交替尝试亲密与分离。常见的表现是,一会儿跑到你身边让你抱,一会儿又跑到旁边自己玩。
他迅速形成许多技能,并从中得到快感。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看到什么都要动,并且要自己来做,不想被帮忙。
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图,试图摆脱外部世界的约束,显示自己的力量,想“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他们要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试图拒绝大人的帮助,而且他们开始掌握了一定人类的语言,开始利用掌握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的”、“不”、“不要”表达自我的词来反抗外界控制,宣告自我意识的诞生。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以大人的眼光看来,儿童的第一个“叛逆期”就出现了,因而孩子从这时候起就开始进入了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
这个时候的孩子有双重渴望:既希望父母能放手让自己做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探索活动,又想获得父母的支持、帮助和宽容。
如果父母或其他抚养人能够:
•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孩子需要时对他们的自主探索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比如善意的帮助孩子理解人、事、环境的界限);
•欣赏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宽容他们的幼稚和失败。
儿童就会有一个舒展的、自主的感觉,就会建立自主感,形成基本的自主性,更加积极地自主探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
比如,通常2岁左右的孩子都很爱发脾气,显得不是那么好理解。就像穿衣服,如果你直接代劳帮他穿好了,他会脱下来要自己穿,可是自己又不太会穿,穿不上就急切地要你帮,你去帮他,帮多了,他又开始发脾气。
我们可以看到他总是处于一种矛盾中:迫切的想要自己尝试,当他不会不能的时候又迫切的想要你的帮助和支持,但是又不允许你过多地参与,因为那样他会感到你干涉和妨碍了他的自主尝试。
如果成人过分保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又或者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分严厉都会让孩子遭遇太多失败的体验,导致他们或羞愧自卑、缩手缩脚,或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对自己可活动的范围感到困惑,或者变得遇事被动等待,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顾虑自己的失误,并产生无能感,无用感,丧失自主感和主动性。
但如果父母对孩子听之任之,放任孩子,或者忽略孩子,在没有成人的关注、指导和帮助下,可以自己任意行动。
这样情况下,孩子可能不缺乏主动性,因为没有人帮助他示范什么是可以的、适合的行为,而什么是不可以的、不适合的行为,于是孩子发展为另一个极端——放任,不了解自己、别人、环境的边界。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影响社会化功能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所以,这一时期父母必须把握好“度”,既要给予孩子主动探索的空间和自由,也要对其不当行为有智慧的引导,“友善而坚定”是父母对待这一阶段儿童教养方式的重要原则。
要强调的是,当孩子处于自我意识爆棚,好像全世界都在和他作对似的固执时期。父母以硬碰硬的方式来让孩子必须妥协听话的做法,会极大挫伤他的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你要相信是可以做到坚定但不强势、敌对,友善而不讨好、纵容的。
二、通过表达和孩子心意相通
此时的“小恶魔”也正在经历着语言的敏感期。
大约一岁半以后,孩子就开始能够说简单的双词句,我们将其称为“电报句”。
“电报句”常常是“形容词+名词”或者“名词+动词”的形式,省略了很多不太重要的词。尽管他们会说的句子越来越多,但说话时,表达的错误也越来越多,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要纠正,轻描淡写地用正确方式重复一次就好。
和成人说话的方式不同,与孩子交流一定要语速缓慢,句子不要太长、不要使用儿化的说话方式,比如吃饭饭等。
要有意识的使用“我、你、他”这样的人称代词,这对孩子自我认可阶段的顺利过渡很有帮助。同时也要尽量少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因为长时间盯着屏幕听里面的人说话,对语言发展毫无益处。
具体的做法是:和这时期的孩子沟通,句子通常不要太长,要简短,很慢很清晰的说,重复表达外加手势,慢慢彼此沟通障碍就会越来越少。
对于孩子的表达要做到:
1、积极的聆听孩子的动作。
比如小小孩通常会用手指比,而我们回应的方式就是将他比的地方、东西说出来“你看见…是吗?”“你想…是吗?”
2、 积极的聆听孩子的需求。
比如孩子盯着小朋友手里的玩具“你也想试一试是吗?”
3、 积极的聆听孩子的情绪。
“鞋子不好脱,好着急呀是吗?”
4、 积极聆听,然后给孩子一个选择
这实际上是我们感受到孩子的情绪,清楚他的需要后提供的一个做法。
经由这样的过程,我们越来越能和孩子心意相通,而孩子也借由成人的引导,能够越来越清晰自己、成为自己。
三、没有无缘无故的哭闹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从出生开始并且一直持续到6岁左右,一般会在一岁半~两岁半时到达顶峰。在这期间,很多父母会由于孩子无缘无故、撕心裂肺的哭闹而感到万分无奈,为孩子的脾气莫名其妙变坏而纳闷。
其实如果你理解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期,对周围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反思周围的环境并尽快恢复,便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例如孩子喜欢用自己的勺子吃饭,习惯的方式洗澡,固定的路线上幼儿园,妈妈穿妈妈的外套,爸爸坐爸爸经常坐的位置等。如果突然改变家里的环境布置,或者生活秩序被打乱孩子会觉得非常不安。
成人在遇到变化时不会哭闹,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恢复环境或者快速适应新环境。但孩子不同,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大小肌肉,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都没有得到完善,束手无策的他们不能有效表达自我,所以只能撕心裂肺地哭闹和发脾气。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忍不住问:“那怎么办?!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我们要如何做呢?”。
首先,正确理解和接纳孩子在敏感期对秩序的需求。秩序敏感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非常正常的心理发展需求,成人在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时,应该积极的去了解其中的原因,而不是用情绪化的反应压抑孩子的需要。
其次,满足孩子秩序感发展的需要。提供一个有序的生活环境,包括周围物品放置有序,生活作息规律,尽量满足孩子的对秩序的合理要求。
特别是2~4岁的孩子,他们非常喜欢并非常专注参与照顾环境的活动,例如清洁打扫,插花,袜子配对,叠衣服,把东西放回原处等。这时我们该抓住敏感期的心理特征,为孩子提供这些活动,不仅能满足孩子对秩序感的需求,还能有效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为孩子发展自律的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秩序敏感期并不是意味着生活必须一成不变。这一时期可能会搬家,装修,旅行等,只要让孩子拥有足够的爱和安全感,这些挑战都可以变成成长的时机。
在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前,和孩子讨论商量,并引导孩子亲自参与,让孩子亲眼目睹事物的变换过程,帮助他建立新的秩序熟悉接纳新的环境。如果到一个新的地方,出发前先和孩子描述和讨论,并带上孩子习惯的生活用品,例如小毯子,毛巾、玩偶等。
在很多人眼里,1~3岁的幼儿非常麻烦,甚至惹人嫌,到了两岁的麻烦高峰期,就直接给他们贴上“可怕的两岁”这张标签,认为这是一群到处乱摸乱跑、不好好睡觉吃饭、不听大人话、经常大喊大叫、从来不能安静地坐上一会儿、而且还脾气大得不得了的“磨人精”“小怪物”。
其实,从一个生命诞生起,就有一股追求独立的最原始动力来支持孩童对环境的探索以及与我们的互动。如果积极的理解这股独立的动力,我们便能配合孩子的成长步伐,享受他们一天天成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