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任务只有你能做好,再辛苦一下!”
当这句“肯定”第三次落在身上时,你是该庆幸自己无可替代,还是该警惕——自己可能正掉进“能力陷阱”的漩涡?在《能力陷阱》前126页的直播复盘里,我们拆解了这个扎心真相:你最擅长的事,往往会变成困住你的“无形枷锁”。
一、能力陷阱的3个典型表现,你中了几个?
我们总以为“做得越好,机会越多”,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擅长的事“绑架”。复盘时书友们的分享戳中了无数人:
- 沉迷“执行舒适区”:明明想转管理岗,却因报表做得又快又好,被死死钉在执行位,连学习管理知识的时间都被挤占;
- 被“标签”固化认知:同事默认“你擅长写文案”,于是所有文案任务都找上门,想尝试的短视频策划永远轮不到你;
- 用“熟练度”掩盖“停滞感”:重复做擅长的事时,看似效率很高,实则早已停止成长,一旦行业迭代,最先陷入被动。
就像书中说的:“我们很容易沉迷于做自己擅长的事,最终让这些事定义了我们是谁。” 擅长的事变成“舒适区茧房”,反而成了成长的最大阻碍。
二、跳出陷阱的核心:先“行动”,再“身份”
很多人想跳出舒适区,却卡在“等准备好再说”的内耗里。但《能力陷阱》给出了反常识答案:不是先成为“新身份”再行动,而是先做“新行动”,再长成新身份。复盘时我们提炼出3个可直接复用的方法:
1. 给“擅长的事”设个“时间上限”:每天留20%的时间做“非擅长但必要”的事——比如擅长执行的人,刻意花时间和团队做一次方案共创;擅长写文案的人,主动跟着同事学剪辑,用“微小行动”撕开舒适区的口子。
2. 主动“暴露”能力短板:别害怕“做不好”,反而要主动向团队传递“我想尝试XX领域”的信号。就像书友分享的:“主动申请做一次项目汇报后,才发现自己不是‘只会写’,只是没敢迈出第一步。”
3. 用“新角色”重构认知:把“我擅长XX”换成“我可以成为XX”。比如从“我是写文案的”变成“我是能通过内容解决问题的人”,认知打开了,才会主动去补短视频、用户运营等相关能力。
三、真正的自由:不被“擅长”定义,而被“成长”驱动
直播最后,有位书友说:“以前总怕‘不擅长’丢面子,现在才懂,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永远做‘优等生’,而是有随时学新东西的勇气。” 这正是《能力陷阱》的核心启示:跳出陷阱不是否定过去的擅长,而是不被它局限未来的可能。
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尝试,那些初期笨拙的探索,恰恰是让你从“被动被需要”,变成“主动选人生”的关键。
如果你也在被“擅长的事”困住,不妨从今天开始:选一件“想做但不擅长”的小事,用10分钟迈出第一步。毕竟,真正的能力从不是“重复的熟练”,而是“持续的生长”。
下次直播我们将拆解书中“建立新人际关系”的章节,需要我帮你预留复盘笔记模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