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新教师培训,听了两位新教师的课堂授课,这次授课我参与了两次,第一次的磨课过程我也进行了参与,从这两次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
这两位老师今天的课堂呈现效果与磨课时的设计都有了很大的改动,相信这两位老师磨课后都又付出了不少的努力来设计今天的课堂。
首先是易凤老师的课堂,之前磨课时的设计个人听完认为设计结构比较零散,每个环节的设计衔接性和递进性都稍微不足,今天的课堂上框架结构比较完整,对于想要完成的教学目标都有了很好的达成。磨课的时候易凤老师用了一段关于水的视频进行导入,引导学生知道水的重要性,在接入课堂水的特点有哪些,在颜色、形状、气味的这些特点方面插入了之前学生用过的观察方法,比如“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等等这些方法让学生与之前的知识进行了联动,同时在这个环节也引入了“扇闻”等这样新的方法,在后续探究水的特点时加入了新的探究维度:是否透明、是否黏稠、是否流动三个特点,当时磨课的时候这三个环节衔接和一些小的设计都有些模糊和不足,同时还超时了很多。这次的呈现砍掉了很多琐碎的细节设计,把模糊的设计重新设计聚焦,直接一开始的导入就是来让学生回顾之前的观察方法,这样节约了很多时间,后面就开始了水的特点探究,用水、洗发液两种物品来对比总结得出水的颜色、形状、气味、是否透明、是否黏稠、是否流动这几个特点,特别是是否透明这个特点的设计进行了改动,我觉得这次这个改动是学生能较好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方法,最后带领学生总结水的特点,之前磨课的时候并没有加入对比这个观察方法的渗透,而这次就渗透了对比这个实验方法的概念给学生,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第二位陈老师的课堂呈现也比之前删减了很多,课堂内容和ppt精简了不少,陈老师的这堂课设计得很有文化历史感,从地球形状的各种猜想出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验证,每个猜想都作用了很多科学故事进行引导,学生记学到了科学知识,同时也知道了科学背后的故事,这种课堂的设计确实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去搜集查证资料。在磨课时陈老师用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了趣味提问:如果你是古人,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呢?有什么依据?当时学生回答的答案五花八门,发散性很强,这次课堂将这部分进行了挪动,挪到了后面的探究环节,我觉得是比较好的,因为之前磨课的环节中陈老师的结构框架很清晰,但环节设计有些多,同时每个环节想要给出的内容也很多,所以会觉得课堂节奏很满,学生需要每时每刻都不断绷紧才能把讲的知识消化。在月食模拟实验环节,学生在上面的演示实验没有太好的达到演示的效果,因此又重复的放了一遍微课视频,陈老师本来是想让学生多动手参与,无奈学生比较积极因此显得演示比较忙乱,所以有时候课堂上的一些易懂且步骤清晰的实验操作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示,但复杂且不太清晰易懂的实验可以采用视频,这样也节约时间。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更深的理解到每个课时的设计想要立意深远,除了要立足课堂教学目标以外,还要挖掘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意义与地位,了解本课时在这个单元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吃透这个课时的设计与立意,才能得到精炼又有深度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