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奖励当诱饵,引诱孩子学习,这样好吗?”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烦恼。烦恼的主要原因是这种方法确实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家长又会担心“如果哪天没有奖励了,他是不是就不会学习了……”这一对矛盾确实令人纠结。
妈妈:“这次考试如果你能考××分以上,我就给你买一个××。”
儿子:“哇!太棒啦!我一定好好复习!”
这样的诱惑会让孩子在考试前拼命努力学习,可一旦考到了目标分数,并得到了妈妈的奖励,之后孩子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并不会继续努力学习。而更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孩子考前十分努力,可考试并没有达到目标分数,从而无法获得妈妈的奖励,那结果才更糟。孩子很可能因为失望而陷入消沉,不愿再学习。
其实,奖励是鼓励孩子学习的有效方法,那些使用奖励却适得其反的家长,只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奖励方法。
万万不能做的五种错误奖励方法。
1.与目标相反的奖励
“等我减肥成功了,我要奖励自己去自助烤肉店大吃一顿!”如果有朋友跟您这么说,您会做何感想?
“那不是白减了吗?”
其实,像这种不正确的奖励方法,在很多家庭中都能见到。
比如,作为孩子努力学习的奖励,有些家长承诺孩子取得好成绩后,给他们买一台电子游戏机或一部智能手机。可是,您仔细想想,买了电子游戏机或手机后,孩子还能继续专心学习吗?
也许您会说:“买了游戏机或手机,和孩子事先约定好,每天最多玩1小时,而且必须得在完成作业后才能玩。这样不就行了吗?”可是现实中,有了游戏机或手机之后,没有哪个孩子还能遵守约定,因为玩游戏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有能遵守约定的孩子,说明他的自律性非常强,而对于这样的孩子,即使没有奖励他们也会自觉学习的。
请您不要忘记,只有那些容易被眼前的诱惑打败,无法专心学习的孩子,才需要用奖励来引诱他们学习。
所以,我们要奖励孩子的话,一定要选那些不会影响“实现下一个目标”或“继续努力”的奖励。
举两个例子,“实现这个目标之后,我和爸爸带你去迪士尼玩(因为只有一次,对以后没有影响)”“这次考好了,我请你吃大餐”…这样的奖励都是没问题的。
2.过大的奖励
“电子游戏机”“名牌运动鞋”“智能手机”…如果您的孩子只有上述贵重的奖励才能驱动的话,那就很难办了。如果每次都用这么贵重的奖励驱动孩子努力学习,那么对一般家庭来说,用不了多久,经济上就要破产了。
而且,一旦哪一天父母说“我买不起礼物了”,孩子的反应就会是:“没有礼物,我就不学习了。”
陷入这种困境之后,父母、孩子以及亲子之间,都会出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开始,家长一定要控制奖励的大小。
对小学生来说,一个5元钱的糕点、一本漫画书、一个小玩具都足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所以,请把一个昂贵的大礼物,换成若干便宜的小礼物,分多次奖励给孩子,发挥 的激励作用才会更长久。
3.奖励的门槛太高
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设计很大的梦想,把奖励的门槛提得很高。
比如,一位爸爸对上小学的儿子说:“如果将来你能考上北京大学,到时我奖励你…”其实,这样的奖励承诺是没有意义的。对一直自觉、努力学习的孩子来说,他心中自有远大理想,根本不需要家长给什么奖励。
而对不用功学习的孩子来说,他们平时对小的成功都缺乏体验,这时父母给他们“画一张巨大的饼”,根本没法让他们产生现实的共鸣感,也不会为之努力的。
低门槛→从“能做到的事情”开始
小奖励→“小小的喜悦”也可以是消费品
近目标→现在就可以做+今天之内就可以完成
多次数→争取接近“没有奖励也能做好”的程度
高门槛→看起来不可能,干脆放弃
大奖励→乏现实感
远目标→大人和孩子对时间长短的感觉是不同的
少次教→获得奖励的喜悦感,很快会忘
对尚未建立远大目标的孩子来说,他们只会为眼前的事情而努力,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大人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不断给予的小奖励,就是引路的好方法。
所以,奖励最好就给孩子设定在眼前。一开始,获得奖励的门临很低也不要紧。我们要把一个较大的目标分成若干小步,每一步都设置一个小奖励,这比在终点给孩子设置一个大奖励,效果要好得多。
4.奖励的次数太少
对我们大人来说,给孩子奖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应该是让孩子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也能把事情做好。
为此,需要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意识到“我做这件事情,除了能获得奖励,还有更重大的意义”。
如果孩子能达到这种状态,那么他们在为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就不单单是为了获得奖励了,而是精神上的动力在驱动他们前进。
当孩子发现做一件事还具有获得奖助以外的意义时,他就不会轻易放弃了。另外,通过反复多次的奖励,让孩子反复多次做一件事情,渐渐地他们也会觉得做这件事是理所应当的,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5.不必要的奖励
看到孩子努力学习的样子,相信每个家长都会从心底里感到高兴,情不自禁就会夸奖他们两句,甚至给孩子一些奖励。
但是,这时的赞美和奖励,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适得其反。有的时候,因为设定了奖励,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干劲。
在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德西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曾经进行实验验证了“德西效应”。他把接受实验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组,让两组学生做同样的猜谜题,但第一组设有奖励,第二组则没有奖励。
让学生做猜谜题30分钟之后,研究人员告诉学生,因为需要录入数据,所以请学生到外面休息。其实,这段休息时间才是主要的实验时间。研究人员会暗中观察学生在休息时间的行为。
因为是休息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做题得不到任何奖励。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发现,在休息时间里,第二组有很多学生会继续做猜谜题,而且乐在其中。但第一组的学生中几乎没人在休息时间继续做题,因为没有奖励。由此可见,一些原本不需要奖励人们也愿意做的事情,因为设置了奖励,反而让人在没有奖励的时候就不愿意做这件事了。
“德西效应”对孩子的学习动力产生破坏性,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向孩子提前预告奖励;第二,物质奖励。
所以,看到孩子努力学习的时候,不要说:“下次考试能考出好成绩的话,我一定奖励你。”但可以说:“上次考试你非常努力,所以我要奖励你。”另外,如果不是给予物质奖励,而是语言表扬的话,也不会发生“德西效应”。
如果您为孩子努力学习的样子感到高兴,想奖励他们的话,不要“下次奖励你”,而应该马上就奖励。
总结
奖励是鼓励孩子学习的有效方法,那些使用奖励却适得其反的家长,只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奖励方法。要奖励孩子的话,一定要选那些不会影响“实现下一个目标或“继续努力”的奖励。
而且,家长一定要控制奖励的大小,发挥的激励作用才会更长久。请为孩子准备很多小奖励来替代一个大奖动。尽量降低孩子获得奖励的门槛。门槛要逐步提高。有些情况下,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赞美的语言”同样可以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