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疫情反反复复,大家付出了很多努力,共同抗疫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现在已经到了科学防疫、精准管控的模式了,相对于国外其它地区,咱们还是安全保障的。这一罕见的世界级病毒,让不少高层次人才回流到了国内,彰显了祖国的伟大。梧桐枝繁叶茂,引得凤凰来栖。
疫情期间,除了工作生活照旧,最大的收获就是将省出的时间放在了读书上。近期跟朋友聊了聊关于读书的话题。
“疫情当前,诸事不便。最近忙啥呢?”我漫不经心地问刘同学(刘同学是我同事,我们偶尔会讨论读书收获。)
“何以解忧,唯有读书。”刘同学半天给我回过来信息。
“最近看什么书?有什么收获呢?”我问道。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现在旅行不便,只能让心灵跟着三毛闯荡。”刘同学安慰自己。
“最近我也在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比如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感觉有点晦涩难懂。”刘同学补充说道。
“接触心理学之前,先了解一下哲学基本概念,更有帮助。有不少哲学家同时也是心理学家,有不少心理学家同时是医学家,好多学科都互通融合。”我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给出了建议。
“嗯,有道理。最近我规划规划。现在我使用豆瓣app,找豆瓣评分比较高的书看,哪本喜欢就买哪本。”刘同学也分享了读书渠道。
“也是一种方法。大家比较关注的书籍,说明有大众基础,普通人易接受。”我感觉这种方法挺好,毕竟咱们这些业余读书人,还到不了那种专业深度,随大流总体错不了。
“你有没有看过类似于高效演讲、沟通技巧、高效能工作之类的工具书呢?这类指导人的工具书,看完了发现自己做不到,还倍感压力及自责。 最近自己感受反而不好。”刘同学说出了近期读书与实践的困惑。
“那些工具书实际上是采众人之长,个体几乎没几个人能做到。书不用全信,取其中一二即可。对于书作者来说全书都是精华,对于读者来说,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精华,其它没用。”我按着自己对书的理解安慰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嘛。
“你点的很透啊,看来我还是太泛泛了。”刘同学仿佛有所醒悟。
“比如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书中说的影响圈和关注圈,我把这一点知识点学到、用到了,结合心理学的应用,很完美。”我举例谈自己的读书所得。紧接着我又进一步聊开了关于读书与实践的感受。
“我觉得读书不用贪多,里面好多知识或道理都对,但是个人的胃口就这么点,吃其中一两个自己深受触动的东西,效果最好。或者有可能整本书看完之后,什么也没记住,也很正常。在某一天做的事当中,突然会对书上的某一点启发产生感应,瞬间顿悟了,这时候的知识就是你的了 。”
“看不如读,读不如写,写不如想,想不如悟。 悟到了,就是自己的了,否则还在书上。”我进一步阐述“悟”的重要性。
“看来,是该下载使用《简书》的时候了。”刘同学还记得我两个月前跟他说的,书不能只读,还得把所思所想写出来。介绍你使用《简书》,是个不错的平台。
哈哈,广告推销得如此天衣无缝,我都佩服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