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翻看这本书,依然被它深深的吸引,先分享这次我的笔记,再分享我的感受和对我生活的影响,一共分为5次分享。
今天内容分为:1.当孩子和父母谈感受时
~错误做法:忽略、给建议。这两种导致会导致孩子不想和你交流
~正确做法:简单回应嗯、哦、还有呢?/或者说话他的感受。这时候孩子被同理他,他会觉得父母好理解他,也更愿意和父母交流。
回想自己在生活中,当孩子和我谈感受时,给予更多的是忽略孩子的感受的,然后和孩子复盘,看似很理智很有用,实则孩子确压抑了自己的情绪,会对自我否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会在乎外界的评价,而不能从自身考虑发自内心的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当孩子再和我谈感受时,我会从之前的忽略和给建议到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又按照惯性回答,事后才反应过来,然后开始慢慢的成长有时能做到及时回复,成长继续中。
总结一些孩子表达感受的“语言”:
1.有时候通过语言直接表达开心难过…,这能做到及时回应
2、有时他会通过说具体的事情来表达。比如妈妈我这次看图写话考了95分,错了一个单词。哦,能够感受到你觉得有点可惜…
3.有时会通过他的动作,面部表情。
4.有时会通过他整个的能量状态。
总结一些回复踩的坑:
1.没有听完就急予回复,当有个人愿意听自己讲话很重要,很有沟通的欲望,一定要耐心倾听。
2.回复时避免长篇大论,特别时他处在负面情绪时,说没事否定他的感受。人们都需要被认可,不论是正向的情绪或者负向的情绪
总结一些回复的经验:
1.有时候可能就一个拥抱,一个肯定的眼神…
2.有时可能就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
学习实践继续中,欢迎大家的补充。

爱就是毫无理由的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