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Deepseek说:对于你说的朱熹强调向外即物穷理,主张理在心外,需通过格物逐步认知。我是不赞同的。原因是:《大学章句序》中朱熹开篇即说:盖自天将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以复其性。然后又有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为之所固有……以尽其力两处理解,朱熹并不是主张理在外的,朱熹也是主张天理在人心的,只不过被私欲蒙蔽,需要格物致知以复其心性。对此,你怎么看?
Deepseek的回答:您提出的观点非常深刻,体现了对朱熹思想核心的敏锐把握。关于朱熹思想中"理"的内外定位问题,确实需要回到其思想体系的核心逻辑来理解。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探讨:
一、性理同源的形上根基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之性",源于其"性即理"的根本命题。这里需要注意,"性"作为"天所赋"的本然之体,是理在人性中的直接呈现。但"心"在朱子学中具有特殊的理论地位:心统性情,既含具作为本体的"性理",又包含作为发用的"情气"(《朱子语类》卷五)。因此,"性"虽是理在人心的本然存在,但心的现实运作中往往夹杂气禀私欲,需要格物工夫来澄明。
二、格物工夫的双向维度
朱熹的格物论并非简单的外向求索,而是建立在其理气论的哲学基础上。《补大学格物致知传》明确指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里的"即物"强调认知活动必须接触具体事物,但"穷理"的终极指向却是要贯通事物之理与心中之理。正如他在《答黄子耕书》中所言:"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种认知过程本质上是唤醒心中本具之理的过程。
三、复性说的工夫论意涵
您敏锐地注意到"复其性"这一关键命题。朱熹继承程颐"性即理也"之说,认为"复性"不是外在获得,而是去除气禀遮蔽、恢复本然之明的过程(《中庸章句》)。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复性工夫必须通过"即物穷理"的外向实践来实现,因为理虽内在于心性,却同时遍在于万物。正如《朱子语类》卷十八所言:"理虽在物,而实在心",格物实为"合内外之道"。
四、心与理的辩证关系
朱熹确有"心具众理"的命题(《孟子集注·尽心》),但这与陆九渊的"心即理"有本质区别。在朱子学中,"心"是认知主体而非本体本身,必须通过格物工夫才能实现"心理合一"。他在《答陈器之书》中精辟指出:"心虽主乎一身,而其体之虚灵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物,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乎一人之心。"这种心与理的辩证统一,正是朱子格物论的精髓所在。
五、知识积累与豁然贯通的统一
您提到的"逐步认知"与"复其本心"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朱子的工夫论体系。朱熹强调"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渐进积累(《朱子语类》卷十五),但最终指向的是"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的顿悟境界。这种认知过程既需要外向的知识积累,更需要内向的本心澄明,二者在穷理尽性的过程中实现统一。
结语:
您对朱熹思想内在理路的把握是准确的,朱子确实主张天理本具人心,这点在其心性论中尤为明显。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朱子学中的格物工夫具有独特的认识论设计:即通过外向的穷理实践来激活内向的本心澄明,在"道问学"中实现"尊德性"。这种内外贯通的工夫论,既避免了单纯外向求索的知识论倾向,又防止了空谈心性的禅学化危险,体现了朱子学"下学上达"的独特智慧。这种思想特质,或许正是朱子既区别于程颐"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的外向倾向,又不同于陆九渊"发明本心"的内向工夫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