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孔子观欹器的整个过程,后来记载在《孔子家语.三恕》中,以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为提示,告诫人们满招损,谦受益的哲理。
欹器在历史上失传过许多次,最早的欹器已无法考证,有说是计时器如沙漏;有说是平衡器如量杯等等。我所见过的欹器是山中稻田里用来敲竹梆子恐吓野猪的水竹梆,它架在田边流水的小溪旁,不知道“欹”时,只知道它就是赶走来糟蹋稻谷野兽的利用工具;前些年看《百家讲坛》时偶遇“欹”字,解释为满招损,谦受益。
欹器这件古老器具在罗霄山脉五岭农耕中一直存在,当我要写欹器时,东乡兰市李家湾村支书在群里发来欹器的视频,他说不知道叫什么?当地人唤“冇人鬼”,让我眼睛一亮,既然有了欹器的根源,就让我佐证,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是何神圣。
哲学来源于好奇,深探究理会变的脱离大众;少年时代父母在乡下工作,暑假里父母会安排,一定要去探望外公外婆和阿婆,外婆到阿婆家需走六七个小时山路,路途中有居在山里的小村庄,荒凉偏僻水源好,土质肥,地平整处筑田十几二十亩,到了收割季节会有野猪帮忙收稻谷,生产队不需要野猪打扰,甚至赶它们,怕它们越帮越忙,于是采取措施恐吓野猪,又不能时时刻刻守望稻田边,只能借助工具来替代人工,欹器就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产生的。
哪一年暑假里的一天,从外婆家出发去阿婆家,那条路不知走过多少回,大山里虫啾蛙鸣,阴凉无风,小桥流水,石伴青苔,龙骨菖蒲,古蔓缠树,山花烂漫;耳畔不时传来鸟语问候,泉水叮咚;深山小径曲折,落叶铺路,繁草裹道,空气中散发出山的味道;忽然间不远处传来“啪”的一声脆响,声聩耳鼓,回荡山谷,震在路中沿声音发出的地方望去,不知过了几分钟又一声“啪”从原地发出,好奇地等待下一声,再次听到声音后,双脚止不住往发出声音的地方寻去。
站在这件发出声音的器具旁仔细观察发现,小溪涧几节半边竹块汲着上游的水,半道上放了块卵石,水从竹块两边溢出,木架的丫叉旁一根两米竹槽接着溢出的水,小水流入一个带米许长把的竹筒里,水流满后,竹筒立刻倾斜,长把敲在竹筒梆上“啪”一声脆响,竹筒又回归到原位继续接水,如此往返。竹筒横面五分之四处有根固定轴贯穿两端,两端放在固定的木叉上;前面米许架着个长竹梆,当竹筒长把敲下来时正好击打在竹梆上。
静静地看了十几分钟,大约知道是怎么回事,回到阿婆家问及此事,告知是水竹梆。
欹器在东江湖大山里利用传承至今仍是个奇迹,被我发现便是我一份荣幸,能组成文字去记载便是段传奇。
水竹梆,冇人鬼为欹器,偶遇它像见到一位神秘的朋友,正如一句话:每件事物不会无原无故出现在你生命里,都是种缘份,若无相欠,怎会遇见;写下文字作为与欹器邂逅的见证和纪念,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