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文字改革协会
1949年5月,黎锦熙联合北平多所高校的语言文字专家,向吴玉章建议成立文字改革研究会,回复一度沉寂的文字改革工作。同年8月,吴玉章写信向毛泽东请示。得到三条指导原则:1、根据文字应力求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的原则,中国文字应改成拼音文字,以罗马字,也就是拉丁化的拼音为好,不要注音字母式拼音与日本假名式拼音;2、各地方、各民族,可以拼音文字拼其方言或民族语,但同时要以比较普遍的、通行得最广的北方话作为标准,是全国语言有一个统一发展的方向;3、整理各种汉字和简体字(约二千多可用的),作为目前通俗读本之用。至于大报纸和主要书籍文件,仍照旧用繁体汉字。
毛泽东同时请郭沫若、茅盾、马叙伦审议这个请示。郭沫若等认为统一的国语是推行中国拼音文字的先决条件;赞成少数民族拉丁化,但不赞成汉语方言拉丁化。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协会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
二、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1951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任为马叙伦,副主任吴玉章。
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指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向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形式应该是民族的,字母和方案要根据现有汉字来制定。吴玉章也意识到,自己错误地认为文字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估计到民族特点和习惯,认为汉字可以立即用拼音文字来代替,这其实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明确了主要任务:1、研究并提出中国文字拼音化的方案(汉字笔画式);2、整理汉字并提出简化方案。
1952年3月,研究会成立汉字整理组,根据“以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用草书楷化的方法加以增补”的原则,下半年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草案》,收简体字700个。毛泽东看后指出:还不够简。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做出基本形体,有规律的进行简化;汉字的数量也必须大大减缩,一个字可以代替好几个字,只有从形体上和数量上同时精简才算得上简化。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53年4月汉字整理组制定了《汉字整理的工作计划》。计划中说:“汉字字形简化的工作,今后要和汉字字数精简工作结合起来,成为全部通用汉字的整理。”“精简通用字数,以减少到三千个以下为目标。”“精简汉字采用以下三种办法:(一)删除,(二)同音代用,(三)拼音化(如正式字母还没有制出,暂时用注音字母代替)。”“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将精简后的通用汉字全部改成草化简体字。”
现在来看,这个计划是脱离实际,难以落实的。现在执行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收通用字多达8105个。而草书楷化增加了汉字部件的数量,破坏原有的部件系统。同时,滥用同音替代,导致了很多意义混淆问题。“拼音化”,即拼音文字和汉字夹杂着用,更是当时的想当然。
1954年7月,研究会提出五种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草案,没有取得共识。
三、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1954年10月,周总理提议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11月,国务院认命吴玉章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
1954年12月,文改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1955年的三项任务:制定《汉字简化方案》,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和推行标准音(普通话)的教学。1955年1月,《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在全国征求意见。
文字改革运动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兴趣。1950年至1955年,全国各地工农兵、机关干部、学校师生、海外华侨供633人,寄来了655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有笔画式、注音字母式、拉丁字母式(或兼用斯拉夫字母)、速记式、方位字母式、数码是、图案式,以及各种杂合式样。全国各地召开很多讨论会,参加人数多达20万人,其中赞成方案的人数高达97%。到1957年10月,收到方案累计达1200多种。
1956年6月,文改会所属文字改革出版社成立。
四、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与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1955年10月,教育部和文改会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明确了两个任务:简化汉字和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原则是:“约定俗成,稳步推进”。
五、汉字简化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
1956年1月,国务院全体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个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这个方案是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第一个重大成果。这一批简化字大多沿用至今。如“罢”(罷)、“卜”(蔔)、“宝”(寶)等。
1956年1月,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成立,由文改会负责具体工作,陈毅为主任。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指出“汉语统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这就是以北京语言维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愈发规范的普通话。”
1955年1月1日起,《光明日报》首先实行横排。横排横写的一个目的是为推广拉丁字母做准备。
对于新的拼音文字猜中民族式还是拉丁字母,一直有争议。毛主席的看法也有反复,导致汉语拼音方案迟迟不能公布。在横排横写推行后的一年后,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会议上,毛主席艺术委婉地说出了用拉丁字母的意见。主要是“(拉丁)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周总理总结说,首先简化汉字,推行书报横排,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公布后用在小学课本上,代替拼音字母。
1956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向全国征求意见。其中邮电系统提出了很重要的技术性意见。比如:字母书目最好不要超过26个,赞成用拉丁字母双拼(zh、ch、sh),不赞成再增加新字母。反对在拉丁字母中加入斯拉夫字母。这些意见后来都落实到了定案中。
后来两年,从媒体到政府都对《浩宇拼音方案草案》进行了推广宣传。1958年1月,《汉语拼音方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通过,内容与《草案》相同。
自有文字以来,汉字都是上下直行书写。最早的横排著作是卢赣章1892年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因为里面的字母是罗马字式的,所以书中的汉字都对照用横排。1904年严复出版的《英文汉沽》,是讲英语语法的,所以也是横排,并且使用了英文标点符号。处于排版需要,“五四”前已经有一些科技期刊和数、理、化、音乐教科书采用横排。
钱玄同在1917年《新青年》第三卷里首先“主张汉文须改用左行横迆,如西文写法也。”当时支持横排横写的理由有:1、汉字笔划是由左到右的,与汉字由上到下字形排列相互矛盾;文言用字少,问题不大,而白话文用字量大增,矛盾突出。2、科学公式、阿拉伯数字、英文单词与直排汉字矛盾。3、眼睛横向视域比竖向视域宽,头、眼左右移动比上下移动自由。
虽然1956年全国报刊基本实现了横排,但直到198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行政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行政公文的文字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横写、横排才得以正式全面执行,耗时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