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寒晨夕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源于读了简书作者半阙姑娘的文章《北大孝子弑母,和妓女同居:妈,你怎么把我养成仇人了?》,有感而发。
文章的最后一段引用了纪伯伦的诗歌《论孩子》中有一段话: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对于上面这两句话,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记得有一天早晨去上班的路上,走在院子中,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右手拿着一块面包,左手拿着一盒牛奶。喝一口然后停下来骂一句,我在他后面走着,远远地看见他自己一个人在生闷气。
走近的时候,小男孩突然把手里的面包狠狠地仍在了地上,用脚使劲踩了几下,然后捡起来一把仍在了旁边的草丛里。
见状,我便上前跟他打招呼。
“同学,你怎么了?为什么要把面包扔了呀?”
“我说不要不要,我妈非得给我塞手里,非让我吃,我就不吃就不吃!”
小男孩的情绪很激动,背着书包,站在原地嘟啷。一个劲地埋怨自己的妈妈,感觉就是因为自己母亲的强迫让自己大清早就不开心,而且马上就要到上课的点了,心里着急又不加紧脚步,明显是心中的气还没有撒出去,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上学这么大的事在和与母亲生气这件事比起来,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我耐心地跟他一路交流着。问他饿不饿,他说不饿,我就能明白为什么他不想吃那块面包了。
他说自己9岁了,读三年级,还有个一岁的小弟弟,妈妈没上班,在家全职带孩子,爸爸常年在部队,一年也回不了几趟家,家里家外都是妈妈一个人操心劳累。我就跟他讲了母亲的不易,讲了母亲为什么非要给他那块面包,主要是担心他吃不饱,没来得及做早餐,又怕他饿着,所以才在他着急上学出门的时候使劲往手里塞吃的。同时还告诉了他,沟通的重要性,要去理解,我也表达了对他的理解,希望他下午回家能够更多地理解一下自己的母亲。他一路都很活泼地跟我说话,也很认同我的话,一直在点头。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在院子里面见到了,还没等我开口,他就主动给我打招呼了。
“阿姨,我今天没有给我妈妈发脾气。”
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赞赏和鼓励。
后来一连几天,我都会在院子里面遇见这个小男孩,后来的几天,跟他沟通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他对妈妈的爱和理解。
这件很普通的事情,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把他们看成一个有独立思想和意识的大人来对待,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不会思考没有主见的婴儿一样对待。
也许这么说还不够确切,其实婴儿除了生活不能自理,不会说话之外,他们也有自己的判断,也有自己的情绪,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有他们最本能的反应。
所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他们独立的思想,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不仅仅是成年人之间的互相尊重,还有对未成年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把他们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来对待。
这样,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才能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更多地被接受被信任,如此,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尤其是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误解才能少一些,互相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促使彼此的成长。
其实大人也需要成长,只是很多人认为的成长太狭隘,总以为成长是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其实人生的每一站每一段都是在成长。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应该被束缚、被控制、被索要,他们的人生更不应该被操控被选择。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正确看待孩子对于自主性的需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尽量避免自己的不稳定情绪和负能量传递到孩子身上,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正常表达和对生命原本美好的体验。
适当的爱是温暖的,过度的爱则会变成枷锁,让父母和孩子都会深陷在互相折磨的深渊中,尤其是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更多的是需要关爱,而不是溺爱,或者强制被爱。
相信每一个尊重孩子的父母,最后都不会和自己的孩子成为仇人。
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掌握自我命运的人,并能够让自己的一生变得更好,是每一个父母一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