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惟纯老师的这本书给与我的帮助真的很大,他的娓娓道来却让我醍醐灌顶;
我不断的明白原来并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原来我意识到以后我还可以去修改,原来我还可以这样做,也知道了原来“活好”是需要自己有意识的学习和不断修正自己才能获得的;
也第一次如此清晰的知道这辈子,“活好”是一个终身唯一最重要的命题,而不是别的……
今天阅读的篇章中,有以下三个点非常的深刻:
一、通过别人看见自己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平衡的度,过渡的去依赖别人对你的评价会给自己造成负累;
但是每个人认识自己确实也是从他人的眼中去看见自己某一个方面的自己,比如亲人眼里的自己,同事眼中的自己,朋友眼中的自己;
所以所谓的别人不了解自己,其实是自己没有看见自己这一面,当自己能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的这一面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放下傲慢的心和眼睛,踏实的看见自己;
去年关掉书法班前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过程中就自述了自己以前心态不对方法不对的地方,在坦诚自己的错误后,朋友也告诉了我关于我的问题,曾经他们会不说这样的话,因为一般这样的话普通人不愿意听,因为不愿意去看见和承认那样有缺点的自己,但是只有将心打开的人,诚恳的接纳他人的意见的人,才能去听见和看见别人眼中的自己,才能看见一些不同角度的问题,才能去做出修正,这是一件好事;
二、不能做小事
这个也是一个点,我觉得其实背后还是傲慢的问题,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种问题;
我记得小时候父母教育我的时候,总是只强调好好学习,我不需要做任何的家务事,还享受着父母的照顾;
按照父母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做个有文化的人,这样就不用做“小事”了;从经济角度好像是对的,但是对人格的培养却有些缺失;
当我走入社会后,不会做小事其实很多工作和生活都无法落地,不够接地气,飘在半空中,还潜意识的傲慢觉得自己挺不错的,不需要也不值得去做这些事情;
甚至在做基层工作的时候总觉得领导没有给与我重要的任务,没有足够重视我的发展……殊不知都是自己的问题,发展是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工作努力获得的,而不是按照我自己觉得自己挺厉害的这样的想法凭空生出来的……
所以做“小事”才能做“大事”,事无大小,全凭自己的内心有没有真的“好好活”;
三、祸由“想”出
妄想在佛教中常说是“妄念”,和金惟纯老师说的一样,并不是“想”的想法都是错的,而是单是“想”没有用;
但是人真的很固执,甚至把想法当成执念;
老师在书中举例和女儿的案例其实我也是一样的,总是觉得自己想的是对的,所以总是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结果现在看来,是自己强加自己的想法而来;
这段时间经历了一次情绪风暴,再经历了这本书,我终于走出了这个执念,第一非常真诚的和姐姐说,不管是学习好还是不好,是考大学还是不考,最终是你自己很喜欢自己的生活,能接受这种生活选择中的所有好与坏,能过的幸福,就是妈妈和爸爸最大的愿望;
把“妄念”放下,确实是一生都需要不断践行的路!
感恩遇到这本书,感恩遇到这群人:)
顿勤记录于2022年10月17日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