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日是拆书学习法训教营的第一次课,虽然有部分内容与在上次拆书帮活动帮主分享的"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相同,但再一次听,还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以自我为导向的成人式学习与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学院式"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不同,更讲求动机与出发点,及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导向。
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是道理本身出了问题吗?还是你只是知道,而却从来没有运用?从来没有让这些道理和你发生过"半毛钱"的关系?
第一节课中,帮主通过大量的例子,引导我们"去伪存真",一切与学习成长有关的事情,反求诸己。只有自己真正去觉察自己学习背后的动机,才有可能走得长久,快乐。
拆书帮的慢成长理念,特别像是各种线上课程,训练营爆发的现实中的一汪清泉。
除非你开始尝试着去了解自己,否则你总是没有办法回到自己的生命舞台。
清晰自己的动机及目标之后,便签读书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致用类"学习的好方法。
在第一次课布置的作业中,我选择了《非暴力沟通》中的一个片段。
【R 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人们认为感受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自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我询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我提醒他,虽然他用“觉得"这个词,但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请他再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声音太大了就没会打扰到别人。“我向他解释,这依然是看法非感受。他想了想,斩钉截铁地说”我没有什么感受。“
很明显,他有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它们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
【I-重述】
成熟的人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大多数人并不习惯去体会自己的感受,甚至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人们没有感受,而是当人们被要求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们更多表达的是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所谓的权威所要求的“正确的思想”。如,C老板在发现A同事做错某件事情时,开口说出的是:怎么能这样做呢?太愚蠢了。为什么不电话沟通确认呢?于是同事A开始各种辩解,为什么没有那样去做...15分钟过去,同事A气冲冲地走出办公室。
【A1-激活】
回想在与家人及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情绪被触发,我的第一反应也是,为什么会这样?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比方有一次,国外同事N在知道应该按照我们的约定的日期将设计发过来的时候,还是没有做到。我当时的沟通是,为什么每次都会推迟呢?其实我当时有些愤怒,而愤怒背后的原因是,国外同事的延迟有可能造成客户对于我们的不信任,而这种结果是谁都不想看到的。
再有一次,我和妈妈讨论一件事情,妈妈说了一大堆她的观点,其实我能听出她对于我未来的担忧,但当时脱口而出的是"你担心也没有用啊,你担心就能解决问题吗?而且你离我这么远,我也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独立地去解决很多问题,你放心吧!多注意你自己的身体,别让我担心"。现在回想,当时妈妈是没有再说其他,但我并不知道,她是否就真的不再为我担心了。而很显然,我并没有沟通出我当时的感受和我的打算。我那时真实的感受是,很难过,一是自己觉得不被信任。二是那时自己确实在梳理中,对于自己的想法不太清晰,对于未来的恐惧与害怕和担心,所以被建议时,没有办法做出直接的选择或回应,也很烦躁。而我那时急需要的一个独立的空间。
【A2-应用】
在与家人或同事沟通,尤其是有冲突时,沟通自己的感受,如生气、难过、郁闷、害怕等,并分享导致这个感受的原因。同时,当觉察到家人、朋友或同事的情绪时,在意他们的感受,并询问他们的感受,了解背后真正的原因及他们所期望的。
在选择片段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自己的开心,同时也有疑惑。这是一个令我感兴趣的话题,同时我也在思考,是否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应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呢?于是我搜索到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电子版,了解到作者通过提倡人们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与请求,同时更加留意到他人的感受与"背后的故事",从而建立一个更有爱的社会。了解到这些后,也更有利于我回顾过往的经历,和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若保持觉察,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