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宋太宗快要不行了,内侍王继恩害怕太子英明,暗中与参知政事李昌龄谋划拥立楚王赵元佐为皇帝。
吕端到宫中查看宋太宗的病情,发现太子并不在身边,就怀疑有事情,他怕有人搞事情,就在自己的笏上写上大渐两个字,让亲信秘密的请太子进贡侍奉皇帝。
宋太宗死了以后,李皇后在命令王继恩召唤吕端,吕端就知道事有变故,就诓骗王继恩,让他去书阁找寻太宗的诏书,然后将王继恩锁在书阁之中自己进宫。
皇后说:“现在皇帝已经死了,按照惯例,长子应该当皇帝。”
吕端说:“皇帝之所以立有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皇帝刚死就要改变皇帝的命令,会引起非议。”于是就拥立了太子赵恒。
赵恒登基为帝以后,在帘子后面召见文武百官。
吕端站在殿下,并不下跪,要求卷开帘子看看帘子后面到底是谁,确认了是赵恒,这才下来率领文武百官叩拜,口呼“万岁”。
[冯评译文]
平日不糊涂,是识;遇大事一定不肯糊涂搪塞,是断。
原文
太宗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等谋立楚王元佐。
端问疾禁中,见太子不在旁,疑有变,乃以笏书“大渐”二字,令亲密吏趣太子入侍。
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即绐继恩,使入书阁检太宗先赐墨诏,遂鏁之而入,皇后曰:“宫车已晏驾,立子以长,顺也。”
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耶。”乃奉太子。
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
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冯评]
不糊涂,是识;必不肯糊涂过去,是断。
补
太宗,即宋太宗赵光义,北宋第二任皇帝。他在位期间统一了南方,消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然而两次攻辽都惨遭失败,从此信心全无,对辽采取了守势。
王继恩,北宋时期宦官,因为拥立赵光义得到重用。因为这个事,被真宗皇帝流放。
李昌龄,北宋宰相。虽然是个官员,但是做起生意了比奸商还黑。因为这个事被贬官。
楚王元佐,即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封楚王。这位皇子颇有风骨,理论上应该是一位不错的继承人。然而,因为赵光义打击赵廷美而生了精神疾病。不得不说,赵光义一下将老赵家的三位优秀的继承人一网打尽,便宜了赵恒。
端,即吕端,北宋宰相,被赵光义称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太子,即宋真宗赵恒,北宋第三位皇帝,赵光义第三子。御驾亲征,取得了澶渊之盟,然后凭一己之力拉低了封禅的档次。
李皇后,即元德皇后李氏,赵光义的老婆,赵元佐、赵恒的亲妈。
绐(dai,四声,贷),同诒,欺骗的意思。
鏁(suo,三声,锁),同锁。
感
吕端大事不糊涂。
我今天才发现自己犯的一个错误。
我们的第97个故事,讲的也是吕端的故事,类似于这个事,但是主人公从赵恒变成了赵祯。
但是,赵祯出生的时候,吕端已经死了很久了。
是我当时失察了。
这冯梦龙也忒不靠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