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话题是关于对“社恐”的探讨,在社群中一位小伙伴的经历,让她在面对社会交往中产生了尽可能多的回避,不喜欢在酒桌上敬酒、遇到熟人、亲人有时不敢打招呼、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等等,无形中给自己贴上了“社恐”的标签。
这种“社交恐惧症”的表象,主要指的是行为主体不敢进行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或者说,在人前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时都感觉到有压力、不自在,不能以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态度。
“社恐”其实只是一个自我标签,代表着一种自嘲、一点傲娇以及一丝反抗情绪。套用村上春树的句式便是:哪有人能杜绝社交,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
现实的生活中,有“社恐”心理的人自然会受到会在生活、工作及人际交流中受到各种困扰。
社恐会让年轻人不敢走出生活舒适区
如果长时间的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将原来的生活舒适区进一步缩小,乃至封闭自己,进而对自己的不自信可能会越来越重,对生活也更加缺乏勇气。
社恐会让年轻人的生活变得散漫
由于年轻人不需要与外界做太多的接触,外部环境对他们社会生活、作息时间的约束力也就越弱,他们的生活比较容易变得随意、散漫、放松和自由,散漫乃至颓废的生活方式也就越来越能够获得年轻人的认同。
社恐会让年轻人陷入标签的桎梏中
因为“社恐”的标签,就会使自己归类,喜欢遵循大众化所认同的标签世界,遵循某一种固有的模式去生活和工作,恰恰是这种标签化的思维束缚着年轻人,让工作陷入标签的各种限制之中而不能自拔,从而影响整个工作、生活状态。
鉴于此,对于“社恐”,其实身上贴的这种标签并不会怎样,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被标签牵着走,要从标签的桎梏下脱离出来,多走入真实世界,学会拥抱世界,去找寻真实世界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情感性功能,让真实世界带给年轻人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消极的情绪压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所以,不要困在自己的“孤岛”上,要学会勇敢的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