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说过一个学习方法,就是用自己语言把所学的东西再讲一遍。
我试过,但是感觉挺难的。怎么说呢?看了别人表述的东西,感觉都挺有道理的,自己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总感觉没有别人描述的好。总感觉自己说的,都差点意思,就是没有别人说的好。
自己从心理上,就把自己提前否定了。之后,除非让自己特别难理解的概念,自己才会认真的想一下,至于其他的的概念或者是知识点,自己感觉懂了,就还是会按照书中的去意思去理解。
今天不知道怎么了,脑子好像是开悟了一样。今天看了一个章节——租赁,这个概念都应该知道,就是租别人的东西。在生活中,租别人的东西的这个行为挺常见的。
书中把租别人东西的人,叫做承租人;把有东西的人,就叫出租人。说的特别的“正经”,就像特意给这两个行为都起了一个“大名”一样。
自己说租别人的东西的人,自己不会感觉陌生。但是一提起承租人,我就会有些混乱,分不清楚,他是租别人东西的人,还是有东西要出租的人。怎么也得反应二三秒,才能确定。承租人,并不是自己表述的习惯,每次都要有反应的时间。
尤其是读题时,读第一遍自己并不清楚,谁是承租的,谁是出租的,要读第二遍要特意确认一下,才可以。其实我说的“特意”也费了不了多少时间,就像之前说的要二三秒钟,也耽误不了多大的时间,一般这个情况,自己也没感觉有什么问题,都被自己忽略了。
在刚开始学时,对自己来说“承租人”,是一个新名词,自己是这样记得,就是承认要租东西的人,但同样,也可以这样想,承认自己要出租东西的人。这两个扩写都是可以说的通。
话又说回来,如果自己这几天,都在学这一章,这个还好一点,自己会分清楚哪个是承租人。但是过了很长时间,自己再来看这一章,承租人这个词,自己又会变得很陌生,自己又要给自己适应的时间。
虽然我也感觉这个扩写很有问题,但是学了这么多遍,自己都是这样想的,也从来没想过。要重新换一种说法。今天突然意识到,这个解释,很有问题,也挺离谱的。
自己最习惯的是说法,就是租东西的人,为什么不把自己常用语和承租人画等号呢。非要按书中的文字解释,再强硬的给这个概念“发明”一个新的解释。
当我把承租人和租东西的人画上等号后,就感觉“承租人”这个词,特别顺眼了,一点也不陌生了。
通过这一点,我想到很多概念,应该都是犯了这个问题。
自己总是按书中的意思去理解,能理解就理解了,就像这个“承租人”,虽然理解了,但为了记住这个“新词”,强行给书中“扩写概念”, 把这个词变成四不像,让自己的理解反而更“难了”。
一些更难理解的概念和知识点,更是以“书”中的“文字”为基础,加上自己四不像的解释,让自己更难理解的概念更难以理解了。所以我说过,有些知识点,我学了很多遍,隔了很多天,会忘得很干净,每次复习时,我都重新学一遍。
自己记不住的很大的原因,就是“用自己话去说一遍”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并没有把新的东西和以前的旧的认知联系起来,而是又多出来一个新的解释。让自己不怎么理解的概念,会更加混乱。
这个新的解释本身就是不常用,学这个知识点,才会想到这个解释。当很多天过去后,在其他的方面,根本用不到这个解释,自然会忘了。再加上这样的解释,没有任何的逻辑,都是根据文字“硬”联系起来的。学的时候难,用的时候更难。概念一直学不明白,就是在“输入”时,就没有“输入”正确的概念。
我也想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就是为了更好的“背诵”。
因为以前在上学时期,自己只有一个学习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一直影响到现在的自己。自己在学一个新概念或者一个新的专业名词时,自己不会想着先去理解,而是想着怎么可以更好的背下来。
自己以前也说过,当自己学会这一节,这个新名词,自己最好就记下来了,对自己来说这是最好的。自己在潜意识里也认为,记下来就等于懂了,学明白了。
也个现象好像也可以用“认知闭合”来解释,对自己而言,学会或者学懂太难了。但是总要学,把这个知识点给闭合了,要“有头有尾”的感觉。
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就把背下来就当把这个知识点给学会了。即然学会了,就不用再往这个知识点上下功夫。还给自己一种“学会”的感觉。
当自己考试时,遇到这个知识点还是不会,自己又只能再次复习,再用四不像的解释,去自己暂时背下来。其实自己还是不明白的。
所以就会出现恶性循环,不管再学几遍,进步还是特别的不明显,会得就会了,不会还是不会。我以前也困惑过,为什么自己总是学不会,总认为自己太笨了。并且也接受了这个结论。
我现在就要找出以前为了好记,而被扭曲的那些概念,都要重新更新。
我心里就开始难受了,自己到底做了多少无用功,都要从新学一遍,我的心里那个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