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有闲情逸致的时候看过一阵子综艺节目《我家小两口》,其中严宽曾经因为妻子杜若溪疯狂购物而和她爆发争吵。他看了《断舍离》,发动家里面每个人进行“断、舍、离”,于是丈母娘、保姆、妻子纷纷在他的要求下开始了行动。
效果貌似不错,冰箱里过期的食品、小孩曾经的玩具和衣服、老人的旧衣服和鞋子……成箱的废旧物品被清理。
断等于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等于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等于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断舍离》
其实看完这个场景,我倒觉得他们这种“断舍离”大概能被定义为有钱人的消遣。我不能去评价他们执行“断舍离”的动机以及通过行到达到的“净化”作用。但是,看着严宽悠闲的看着《书》,完全游离在家庭的琐碎之外,我似乎觉得只有“有条件”的人才有能力去大谈“断舍离”。
也曾经有个人扔掉了自己98%的东西以后,才让自己发现真正的生活。据说他2年前通过买东西填满空间来弥补自己的空虚感,下班后活在迷惘里的他,回到房间脱掉衣服随手一扔,在脏乱无比的桌前吃零食、喝啤酒。
据说这个人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后,不仅工作上取得了进步,而且还成了畅销书作者。不可否认,是“断舍离”成就了他。让他的生活更有秩序、让他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柴米油盐,不够“摇滚”,也没那么“艺术”,也没有精力在空旷、干净的空间静静的“思考人生”,并看见不一样的境界。我们看到的通过“断舍离”逆袭的人,本身就有这不错的起点。
贫困人家,家徒四壁,唯一想的是什么能够再多被利用几次,有什么能“舍”?忙的团团转的打工族,被工作塞的满满的,又如何通过“断舍离”给自己释放更多的自由空间。只有少量退休金的老人,又怎么通过“断舍离”创造更多的财富呢?
“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这个问题的确需要考虑,这个是管理自己的“需求”,当你想要很多东西却又分不清哪些最重要的时候,可能会被其所累。当然这个时候,你的需求层次已经提高了。如果处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底层,那只是生理需求,谈不上去舍。
当然,我也不否认适当的“断舍离”能够减轻人的视觉负担,干净整洁的空间总会给你精神愉悦,能够让人保持更清醒的头脑。但当你和生活的琐碎斗争时,又有谁能够做到“极简主义”或者“理性主义”呢。
就像很多爱攒废品的老人,他们缺少的不是卖废品的那几元钱,可是他们不会接受“断舍离”的观念,他们不会觉得投入时间成本是损失、给家里带来卫生隐患有风险。人生活的方式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并不是“断舍离”全部适用。
或许会有人需要研究断舍离,让所见更为简单,让自己活出简单的精彩,而我们大多数人还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挣扎,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