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市里来了一拨朋友,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给带到了一家普普通通的面店,因为我馋干煸炒面很久了。
小县城的美食很多,都是南疆特色,周日的巴扎天,是品尝美食的好时候。
我刚来那年,县城的汉餐馆少的可怜,一共两家,都是川味。汉族同志周末聚会基本都是去那两家,现在餐馆多起来了,我却喜欢去民族餐厅吃饭了,神奇神奇。
以前待的乡镇的旁边就是巴扎,这个巴扎名字起得够气派,叫做“香港巴扎”,香港这两个字从何而来,说也说不清楚。总之,那两年的伙食,大多是从香港巴扎这里解决的。
巴扎上分了几个区域,吃饭的,卖衣服的,卖水果的,卖肉的,卖化肥和种子的。我们常在吃饭区域流连,吃个凉皮子,吃个烤馕包蘑菇香肠鸡柳,再来半份烤鱼,就可以让肚皮滚滚了。不过,巴扎的环境并不好,苍蝇蚊子到处飞,久了也就不在意了,用手赶一赶再继续吃,阿恰们(姐姐)烤豆腐皮的手黑油黑油的,也渐渐习惯了。
我不喜欢吃羊肉,对烤包子的热情仅限于对它制作工艺和美妙身姿的啧啧称奇,让我吃我是不吃的,我实在忍不了纯纯羊肉馅的食物,长得再好看也不。
第一年来到县城的时候,领导带我去农户家里走访,正好是个吃饭的时间点,那是我第一次在少数民族家中吃饭。脱了鞋盘了腿,我还暗自庆幸自己的袜子没有破洞,也沾沾自喜袜子颜色的漂亮,我为什么对这次吃饭记忆深刻呢,因为噎了好几次。农户为了好好招待我们,做的是纯羊肉馅的饺子,天啊!
我摆摆手说不吃了不吃了,领导在旁边用汉语对我施压:在民族朋友家里吃饭,你不吃就代表着嫌弃人家,看不起人家,快吃吧,不要拘束。话说成这样,那是不吃也得吃了,面对着民族朋友热切的目光,我夹起一个胖饺子塞进嘴里,不咬不嚼,咕咚一下吞进去了,囫囵吞枣原来是这样来的。吃了一个,又有一个进了碗里,我再吞一个......
那天的饺子,都是圆圆满满地进了我的肚子,没有一丝的羊肉味。
不喜欢吃羊肉,巴扎上的许多美食都吃不了,什么羊腰子,面肺子,羊杂汤,胡辣羊蹄子。
巴扎上主要是特色小吃类,要吃主食还要去县上的餐馆里。小县城的面食真是很绝,没有踩雷的,干煸炒面,揪片子炒面,丁丁炒面,过油肉拌面、椒麻鸡拌面,单单是想一想就口水直流。民族餐厅的炒菜不好吃,应该是不常吃菜的缘故,炒出来的总是怪里怪气的,成了四不像。大家吃的最多的菜,也就是土豆,青椒,西红柿,白菜和皮牙子(洋葱),前面四种是用来做拌面卤子的食材,皮牙子就纯纯是用来就羊肉的。
如果你来这里,去农户家里做客,肯定招待你的是一顿家常拌面和自制酸奶,再好一点,杀只鸡做个大盘鸡。
说是不吃羊肉,却成了山上的常客,在吃完一顿清水煮羊肉后。县城有三个山区村,养着许多本地小山羊,也称岩羊,就是可以在爬山的羊。县城本来盐碱就非常严重,碱一层一层地往地上渗,把地面搞得白花花一片,像下了一层霜一样。山上的羊吃了盐碱地上长出来的植物,反而去除了身体的膻味,到了我的嘴里。
山上的羊肉不需要腌制,不需要放调料,只要用山泉水煮,在里面撒一点盐就好了。这种肉前几年只能去山里吃,这两年在县城也能吃到了。
南疆小县城的美食说也说不完,你看,夏天来了,桑葚,杏子,西瓜,甜瓜,葡萄眼看着都冒出来了,已经准备好双手,来拥抱又一个在南疆的五颜六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