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想被别人认同的瘾。
我们总是期待,可以从别人的嘴中得到对我们的称赞,对我们的认可。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得到一些荣誉,一些奖状。
在学习中,我们希望被评比为学习先进学习标兵等等。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希望可以获得一个好人缘。
这些像一个枷锁一样,把你锁住。
把你锁在了,需要被认可,需要被别人称赞的枷锁里。
这就是一种讨好。
我需要不断的修正自己,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
就像我的伙伴在和我聊天中,他也对我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他说这些都是我的优点,那么你能不能提一些需要我去改正的缺点?
我对他说,如果我们去选择关注好的,去关注我身边更多的积极的东西。让我在好的氛围中,好的感觉中,越来越积极阳光。
这是不是很好?
当你把全身心的力量都投注在自己好的一方面的时候,那些不好的东西还会存在吗?
不会的。
当你选择好的感觉好的品质好的力量的时候,就是在把自己的言行,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关注都转化为正能量的。
当你不再把这些能量赋予那些让自己痛苦,让自己烦恼,让自己不舒服的人事物的时候,它们就会慢慢的消失。
为什么我们总是轻视自己的优秀,总是去纠结自己的不完美呢?
总是向别人探求我的缺点在哪里,我还需要去改正哪些?
这源于我们从小父母对我们的教育。
我们总想变为更优秀的孩子,我们从小得到父母的肯定。
可如果我们的父母是没有爱的能力的呢?
你是不是真的想到过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的父母是缺失爱的能力的,他不会也不能去爱我们。
我们又如何在他们里获得他们没有的东西呢?
黄玉玲老师的三句话,我特别认同。在《不再讨好》中写道:
“如果父母只看结果,看不到孩子在过程中的努力,就一味责骂,无疑是在毁掉孩子。”
“如果父母本身缺乏爱的能力,没有办法爱你,自然会让你感觉很挫败。”
“讨好者最不爱干的事情就是宠爱自己。”
当我读到这三句话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因为我就是这个一再讨好的人。
小时候害怕被父母抛弃,很恐惧这件事情就学会了讨好,学会了委屈自己。
父母要求的尽量完成,尽量做到最好。父母发脾气的时候要尽量忍着忍着忍着。我害怕被父母抛弃。
我一个人无法活。
长大了在单位里也是如此。
我害怕被领导开除。
我从不向领导提意见,领导安排的活我都默默的完成,即使我内心很抗拒,我也会完成的。
面对同事的要求,如果是我能做到的,我会尽量答应。
如果我拒绝了别人的要求,内心会很内疚,很不开心,很不舒服。
这些都是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武志红老师的话让我痛彻心扉。
“孩子以为自己做的完美就可以获得他想要的爱妻子以为自己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就会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一切都建立在他人满意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里,自我不见了,以父母为中心的,还没有完成与家庭的分离,总以别人为中心的更可悲,一直没有活出自己。
回避冲突,讨好别人,永远都只是在强迫性重复。”
读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内心泪流满面。
我的内心在呐喊,这就是我,这就是我,这就是我!
他好像那个背后都是一个卑微的我,一个懦弱的我,一个躲在黑暗角落做我疗伤的我。
武志红也曾是一样的人。
他比我们幸运,他走了出来。
他说:“现在不要邀请这些声音进来了,不要再妄想着对别人的责任义务了,今后基本尊重自己的感觉。”
就是这个方法。
看到这个方法,大家是不是很惊喜?
是不是与我们所学的身心灵方面的知识完美契合?
是不是与在生命重建中的观念一样的?
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生活。
我们可以选择我们自己。
就像张德芬老师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你选择什么,就会获得什么。
我们的内在决定了我们的外在。
从现在开始不要再邀请这些声音了。
我们勇敢做自己。
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看到了,我们不一定做到。
知行合一,很难。
需要我们的觉察力,当我们再次讨好别人的时候,我们能够觉察到,能够去改变。
推荐一本书给大家,黄玉玲老师的《不再讨好》。
这本书,我边哭边读,太疗愈自己了!
简直就是给我的一本自我疗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