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是信息爆炸时代,很多人推崇碎片式学习。碎片式的知识往往是高度提炼的知识精髓,图文并茂,非常有利于通过听觉、视觉快速输入。但是如果你仅仅停留输入阶段,觉得自己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摄入了大量知识,而沾沾自喜,那就是“小” 聪明反被“小”聪明误。
学习分为输入与输出两部分。输入是外界把知识灌输到你的认知里,是个被动的过程。大多数人因为求快,更倾向于轻松的被动输入式学习,往往只停留在输入阶段,这样导致你以为你这几分钟内学到了知识,但知识只是在你脑海中做了短暂逗留。很多人看似努力,忙于学习,但是却只能感动自己,收效甚微。这个时候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是否只是单一的被动输入模式,没有输出,没有反馈,没有针对反馈学习。输入是浅层学习,真正的深层学习需要输出。输出是主动过程。真正的高阶学习应该是要用什么就学什么,边输入边输出,有正向反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现薄弱点,巩固薄弱点,继续运用知识,形成一个闭环。
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曾经说过:“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弯路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段阅读。读书期间,自己会挑选喜欢的书籍静静的坐在图书馆一角,去享受阅读带给我的愉悦。参加工作后,因为琐碎事情繁琐,与纸质书籍渐行渐远,尤其是孩子出生后,虽然会因为某些培训任务去翻阅一点资料,却再无自己静下心去好好的看书,取而代之的是刷短视频或者看电子小说。觉醒那一刻还是在2018年,我开始去寻找心灵的片刻安宁,主动去寻找书籍。比较深刻的是《把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陆陆续续这期间我自己看了一些书,可还是仅仅停留在读的阶段,纯阅读,没有输出。
改变的契机还得感谢我人生的重要他人——周立斌老师,2023年7月他咨询我可不可以在”家校共育.暑假共读——孙云晓家庭教育专题学习“之《学习力》进行第7讲的分享。因为较少在大众进行阅读分享,担心自己献丑,我把心中的顾虑说了,周老师的鼓励让我还是开启了这次分享。分享过后的我,会不时的关注共读群的消息,却仍旧没能每个月跟随大部队共读一本书。一直到2024年的班主任成长.每月共读活动,因为班主任工作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于是从一月份共读书籍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二月份魏书生老师《班主任工作漫谈》,三月份闫学老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四月份丁如许老师《给班主任的建议》,五月份张玉石老师《做班主任,真有意思!》,六月份王晓春老师《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七月份万玮老师《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计》,八月份钟杰老师《做个能说会做善写的班主任》,每个月都能跟着大家的节奏去进行阅读,每个月的线下分享从2月份开始也是期期不落,会期待随机分享环节,慢慢的我不满足只是作为一名阅读者,我会主动申请碰撞,把自己的阅读心得与群里成员共享,慢慢的每本书阅读完毕,我也学会记录总结,变成文章记录下来。会写读书笔记,琢磨如何把读到的应用到日常教育中去。
学习的最高境界:把书读薄(简化成笔记里的几行字),再把书读厚(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应用到生活中千千万万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