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我们要依靠中庸的三达德
《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业,所以行之者一也。”
【华杉讲透】:“要守住‘五达道’,就要靠三达德——知、仁、勇。「达」是通达,达德,是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三达德和五达道是配套的。知道这五达道,就是知;能体悟深刻,就是仁;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就是勇。”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者是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达道。要守住以上五达道,就要靠三达德——知、仁、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若能生而知之,安而行之,那是「知」的达德。如果没能做到生知安行,但能好学,能学知利行,也就接近『知』了。如果没能深刻体会,融化在血液里,但还能勉力落实在行动中,也就接近仁了。如果这也没能做到,但知道自己没做到,并感到羞耻,这也就接近勇了。知耻,是自己没做到的,自己心里要知道羞耻。”
之前我对「五达道」『三达德』是完全不知的状态,不知也就没有意识去做,行为更多的是受良知、本能和已知的信息影响,大脑和行为模式都是未经校对和修正的状态。可能在一些事情上,做的是符合五达道的,在另外一些事情上又是不知道的,还是缺少系统和整体的认识。还有一些事情是知道但是做不到的,做不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偷懒不去做、因为逃避不去做;或是没有真正理解做的价值和意义、没有深刻体会和领悟,在行动层面的正向反馈不够;或是没有熟练掌握,一时之间做不到。
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我觉得外界的信息对我的选择影响很大。比如,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不能直接帮,第一反应帮是良知良心,需要判断是利于头脑中的信息对现象进行分析,不能直接帮是行为层面的反应。因为社会中存在利用善心做坏事的社会事件。或是,大家都在围观,没人冲上前帮之前,没人做第一个人,这种旁观者效应。知道该帮但没能帮上忙的时候,内心是惭愧的。这种感受是「知耻」,就是我知道我做的不对,但我在没能力帮忙之前,我要先管好自己。
同时我也感受到,这种『知耻』会随着从众心态,逐渐地在自身的感受上消失。比如,一开始知道自己做错了,但发现大家都这样的时候,就会有自我原谅,自己没做到也没关系,因为大家都做不到。渐渐地,也就这些事情麻木了、见怪不怪了、甚至彻底从众,被集体同化了。
我在这里体会到,需要常读经典,常代入自己,切己体察,才能让自己从从众和同化的状态挣脱出来。在群体中逆行的感受不太舒服,因为会显得比较特立独行。但如果自己清晰且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而且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时候,这些不理解、不认同,逐渐就不是困扰和烦恼了。
对于自己来说,重要的是不要忽视这些感知、让这些感知消失,成为一个麻木的人。知道自己做不到,下次就要尽力去靠近。
1019 好学 力行 知耻
《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华杉讲透】:“如果没能做到生知安行,但能好学,也就接近知了。如果没能深刻体会,但还能勉力落实在行动中,也就接近仁了。如果这也没能做到,但知道自己没做到,并感到羞耻,也就接近勇了。大家注意,“知耻”的含义。耻,总是和耻辱、雪耻联系在一起。而知耻,是说当自己没做到时,心里要知道羞耻。”
这句话让我看到了知、仁、勇的层次。底层是勇,即:知道自己没做到,并感到羞耻时是勇;再高一个层次是仁,即使对五达道的体会没那么深,但能够控制自己先在行动上做到,先做,并在做的过程中对照义理进行体会,感触会逐渐加深。这里的关键是要先相信义理,否则做不到,即使做了也是为了做而做,仍然不会有深刻的体会。更高一层的境界是知,也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好学,从认识层面端正自己的思想,通过认知的修正,看见自己有些事情做错了、有些事情做的不到位,进而在下一次改善。
这里矫正了我对「知耻」的认识,羞耻并不是“坏事”,羞耻是良知发出的信号。当感知到这种信号的时候不要自欺,承认自己没做到、承认自己做错了,而不是遮蔽它。有知耻心的人是有底线的人。
这里再次提醒我,要警惕被同化。
1020 修身两条道:慎独与择友
《中庸》:“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华杉讲透】:“这是讲治国的九经。九经中,第一是修身。因为天下之本在自身,所以修身是九经之本。要让自己的一举一动,足以成为天下的表率。修身的两条道,是慎独和择友。自己独处时,要慎独,戒慎恐惧。和他人交往时,要仔细选择自己的朋友,要交益友,不要交损友。择友原则要坚定,否则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天下之本在自身”这句话非常触动我,我是原点。
修炼自己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慎独,另一条是择友。慎独指的是: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要谨慎做事。择友指的是,要仔细地选择自己的朋友。
我渐渐体会到,慎独的关键是不要自欺。世界对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包容度,有些时候,说的话是真是假只有自己最清楚,无人监督,但要问心无愧。欺人必先自欺。
在择友上,宁可不交朋友,也不要交损友。特别是在集体中,有些时候,能够感受到并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不用硬凑在一起,要坚定自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