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功能是感知到威胁或缺乏安全感时,向大脑的其他部分发送神经脉冲,激活脑干以及下丘脑的一些结构,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让整个机体兴奋起来。当杏仁核处于活跃状态时会触发一连串反应,短期效应是分泌肾上腺素,使身体进入“战逃反应”状态。通常表现出两种模式:**在有退路的情况下表现为逃避,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表现为愤怒,攻击。
如果危险持续存在,身体会进入长期效应**,下丘脑会启动一系列反应来分泌皮质醇,一种减缓新陈代谢和炎症反应的激素,使人在尽量逃离危险的同时开启机体修复状态。
我们从「神经行为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下「焦虑」和「恐惧」的区别。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所有生物都发展出了一套防御行为,以躲避一系列的威胁。防御行为分为三个阶段,遭遇前、遭遇后和短兵相接[5]。当我们害怕的事情还未发生时(遭遇前),我们会焦虑;当害怕的事情马上就要发生时(遭遇后),我们会恐惧,当害怕的事情已经发生时(短兵相接),我们会变得恐慌。
短兵相接,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锐的斗争。——《百度百科》
举个例子,学期伊始,我们处于舒适区,没有备考的打算,所以没什么好焦虑的。停课复习阶段,开始逐渐焦虑,疯狂补课。进入考场开始产生恐惧。开卷以后发现大片题目不会,开始恐慌。
《焦虑的意义》中对恐惧和焦虑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1)恐惧是对明确危险的反应;但是焦虑没有特定的针对对象;
2)恐惧可以逃避,但是焦虑不可以逃避;
3)恐惧可以具体化威胁,但是焦虑无法具体化威胁。
如果你恐惧坐过山车,你大可以一辈子远离游乐场,只要我们不坐上过山车,我们就不会感到恐惧。但是当我们焦虑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置身事外的,因为“过山车”已经在我们心里开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