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结束了2019-2020学年上半学期的期末考试,今天早上八点开始进行网上阅卷,要求是早上八点至晚上八点评卷完毕。我早上七点起床,不到八点到达学校,问了问怎样阅卷,然后开始工作,一直到中午12点才回家,吃了一碗饭立即又赶回来接着评卷,直到现在刚刚彻底完工。
虽然我评的是一道名著导读题,学生整体做的情况还好,只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导致全军覆没。其实语文考试结束后我问学生考试的情况,有的学生说都写完了就是不知道会得多少分,有的学生说题型偏难。当我看到试卷后我也感觉确实不太容易,有很多老师都说这样的试题不知道以后该怎样领着学生学习了,因为把握不了考试的方向。其他学科的老师例如数学,他们说今年领着学生做的题偏难了,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有的则说正式因为平时做的题比较难所以考完试学生才觉得这次的题较为容易。总之针对考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针对语文这次考试现象,我觉得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亘古不变的还是强调学生的字迹,字迹是一个人的脸面,整体的卷面给老师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可能在前面的题型中表现的不明显,可是一篇字迹工整的作文与不公正的作文分值可以相差好几分,且无论是语文还是政治、历史都存在这种现象,要想取得高分,字迹占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阅读能力,虽然在考试前我把阅读理解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进行了总结,并带领学生背诵记忆,想让学生在遇到类似题型时脑子中能有模块,但是我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阅读理解从来都是灵活多变的,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好这种题型呢,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平时的阅读,真正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有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能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思想,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还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真正做到“读万卷书”。第三写作能力。俗话说光说不练是空把式,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有的老师让学生写日记,但是本身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紧,如果每天都写学生应付的比较多,所以我觉得写周记可能会好点,让学生阅读名著,学生现在还是比较愿意看书的,看书总比看手机要强好多,所以读名著写读书笔记是一项长期任务。
总之语文的学习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那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语文学习贵在积累和坚持,不仅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教师也要树立这样的思想,才能不掉队,不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