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丑陋的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真的太平凡了,这个词还好,初读的直觉就是太丑了,文中用这样的词语评价:丑陋可憎、愚钝、粗劣、粗鄙,藏污纳垢、粗制滥造、粗糙、失调、崎岖、平庸。文中具体写的外貌,多毛的脸庞,黝黑的脸庞,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滔滔白浪的大胡子,乱蓬蓬的头发,厚厚的嘴唇,灰色的小眼睛,宽宽的二孔朝天的狮子鼻。没有器宇轩昂、眉清目秀、风度翩翩、高贵伟岸,还是个侏儒。
第六段写客人看到眼睛时候屏住呼吸,集中写眼睛,灰色的眼睛,像黑豹,像X光、像手术刀、像匕首一样,犀利、锃亮,能看透一切,直戳要害,来表达他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展示这个天才作家的深邃和伟大之处,以此表达对他的崇拜、尊敬、欣赏和爱戴之情。
这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抑的部分有多低,扬的部分就有多高,;抑的部分有多丰富,扬的部分就会越反差。所以,抑要充分,层层铺垫;扬要突出,聚焦特点。这种大反转,往往让人印象深刻,比平铺直叙更耐人寻味,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留下深刻印象。
贰|先抑后扬
古代有个对联很有名,有人去给朋友的母亲祝贺生日,送上一副对联,先展示对联的上半部分:这个老太不是人,生下儿子都是贼。全场哗然、目瞪口呆,都看着主人气歪了嘴巴,看看客人如何收场,等到下半截展示出来,大家长舒一口气:好似南山一尊神,偷来蟠桃敬双亲。这个老太不是人,好似南山一尊神;生下儿子都是贼,偷来蟠桃敬双亲。现场一片掌声,都夸对联写得好。
这样的写法在我们初中的课文中还有。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小桃树瘦、黄、开的花太白、太淡,看起来很单薄,还很猥琐,结的是毛桃,丝毫不惹人注意,但是风雨中她欲绽的花苞,嫩黄、嫩红摇曳在风中,就像作者从农村走出,遭遇了重重的打击,依然倔强地挺立着,作者写的是小桃树,其实双线并进,也何尝不是自己的求索之路,追梦之路呢。
茅盾的《白杨礼赞》也用先抑后扬的写法来写西北高原的白杨树,歌颂其生长环境、外形状态、精神气度不平凡,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赞美西北抗RI军民的不平凡。
《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写一个外貌丑陋、地位低下、行为粗鄙、思想保守、充满条条框框的,甚至没有名字的我的保姆——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的故事,来表达人到中年,历经沧桑的我,对少年时代照顾我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内心单纯质朴,无儿无女一心为我的长妈妈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怀念,朝花夕拾,少年时代的冷眼旁观、漠视甚至鄙视,中年回看却逐渐发现她不一般的好。多少外表精美的东西都经不起掂量和细看,而这个朴实的像大地一样的女人,却让我生出无限的愧疚和反思。她生前落寞之极,死后该受到大地的护佑和恩宠。不得不说,鲁迅的深刻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叁|一张图画讲课文
讲《托尔斯泰》我不用课件,准备这样:
1.预习,读课文,根据文中描述画出你心中的托尔斯泰。【深度阅读课文】
2.把自己画的托尔斯泰投屏在黑板上,上台用文字介绍托尔斯泰,看看你介绍的书中写的有何不同?【细腻传神的描写,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3.作者为啥开头把一代文豪写的那么丑陋呢【理解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4.请你用细腻的描写你喜欢或在意的一个人,先小组展示,互相修改然后推荐班级展示,大家来点评。【学以致用,侧重在细腻传神,如果能用到比喻夸张和先抑后扬就更好】
5.评出最优秀的十个作品表扬,其他同学再次优化。
6.小结:要写好外貌就要具体、细腻,抓住特点,可以用一些手法;要写好先抑后扬,前面要极尽铺陈之能事,不断地压下去,后面要聚焦一点,集中扬上去,才能形成强烈的反差。
可否,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