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略22】 矫枉鸿儒发独见 身心一体致良知(3)

陈九川(字惟濬,号竹亭,又号明水,抚州临川人)、舒芬(字国裳,号梓溪,南昌进贤人)、夏良胜(字于中,江西建昌府南城人)、万潮(字汝信,号五溪,南昌进贤人)等四人竭力谏阻武宗南巡,触怒武宗,下诏狱,被罚跪午门五昼夜,然后几乎被廷杖致死,削籍贬官,时称“江西四谏”、“江西四君子”,正德十四年八月四人先后来到南昌,向王阳明问学。

一见面,王阳明就问陈九川:“近年用功何如?”

陈九川回答说,这几年用功下来,我体验到,明明德的功夫唯有诚意。从明明德到平天下,每一步上追寻本源,都是诚意,再不能往下了,为什么诚意功夫前面还有格物的功夫?我继续去体验,觉得志意的诚或伪,知觉必须要首先认识到才可以,孔子曾经评论颜回说:“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 陈九川觉得,这就是格物的功夫。人们的本心,天生就知道志意的善或恶,只是有时被物欲蒙蔽了,所以要格除物欲,才能做到像颜回一样“有不善未尝不知”。

但陈九川觉得诚意和格物的功夫似乎颠倒了,格物与诚意联系不起来。于是曾经向蔡希渊讨教,蔡希渊却只简单的回答,老师说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说的太好了。问他为什么,蔡希渊只是让陈九川自己再去体验内观,但是陈九川始终无法领悟。

王阳明听了以后说,太可惜了,我只要说一句话,你就明白了,身、心、意、知、物本来就是一件事,你所举的颜回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陈九川问道:“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

王阳明解释道:“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没有心,它们如何能视听言动?如果没有耳目口鼻四肢,当然也无法视听言动。所以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从物理形态而言,称为身;从主宰角度而言,称为心。心之发动就是意,意的妙用就是知,意的对象就是物,它们都是一件事。意一定是有对象的,所谓诚意,就是志意就接触的对象进行格正,去除其中的私欲,使之回归天理,那么良知在这个对象上就能充分的体现出来,这就是诚意的功夫。

陈九川多少年来的疑问,经王阳明这么一解释,顿时豁然开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