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亲家翁的关系都这么好,真想给苏家评个“五好家庭”|东坡日历:2025年2月3日,周一,乙巳蛇年,农历正月初六

原创

【与范子丰】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正月初六,河南开封

小事拜闻,欲乞东南一郡。闻四明明年四月成资,尚未除人,托为问看,回书一报。前所托殊不蒙留意,恐非久东南遂请,逾难望矣。无乃求备之过乎?然亦慎不可泛爱轻取也。人还,且略示谕。

范子丰与苏轼两家是世交。范子丰的父亲范镇,作为嘉佑二年(1057)那场科考的考官之一,见证了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苏家父子名震京师的盛况。范镇比苏轼大29岁,成都华阳县人,与苏轼父子算是老乡。嘉佑六年(1061),苏轼兄弟参加制科考试,范镇仍然是考官之一,他对苏轼的品格、学问评价都非常高,因为三观一致,苏家两兄弟与范镇关系非常亲密。

两家几代交好,这个关系可以捋一下:

范镇的儿子范百嘉(子丰)的女儿嫁给苏轼的儿子苏过

苏辙的三子苏远续弦娶了范镇的儿子范百揆的女儿

苏轼的孙女、苏迈的女儿嫁给范镇的侄儿范百禄的孙子

苏轼的孙子、苏迨的儿子苏簣娶了范镇的曾孙女

所以,这封信是写给亲家翁的。

翻译一下是这样:

有件小事想跟你说说,我想请求去东南的某个郡任职。听说四明那个地方明年四月会有个职位空缺,现在还没人任命,想拜托你帮忙打听打听,回头给我回个信。之前拜托你的事情你好像没太在意,我担心再拖下去,东南那边的职位就更难得到了。该不会是我的要求太高了吧?不过,也还是要谨慎,不能随便就推荐人或者接受推荐哈。等你的人回来,麻烦简单给我个指示。

现存有十封信都是写给这位亲家翁的,其中不乏传世名句。与亲家翁的关系都这么好,真想给苏家评个“五好家庭”。

今天还有一篇跋也值得一说:

【书刘景文诗后】

“景文有英伟气,如三国时士陈元龙之流。读此诗,可以想见。其人以中寿没于隰州。哀哉!哀哉!昙秀,学道离爱人也,然常出其诗,与余相对泣下。丁丑正月六日。谨题”。

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北宋诗人,将门之后,苏轼多年好友,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小学课本里收的那首《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作于1090年,苏轼想鼓励这位已经年高而并不得志的老友。可惜两年后,刘景文便去世了。

这篇《书刘景文诗后》作于1097年,刘景文已故去5年了。苏轼对朋友的深情,由此可见。

因刘景文与苏轼的友谊,还促成了欧文苏字的两体《醉翁亭记》刻石,到时再讲。


【东坡日历】

2025年2月3日,周一,乙巳蛇年,农历正月初六

22岁,是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翰林学士王圭、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并权同知贡举。轼。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正月初六。

49岁,是日,在黄冈,滕元发(甫、达道)知筠州。元发上书,其书,代撰。轼。宋神宗元丰七年 (1084))正月初六,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52岁,是日,在开封,与范百嘉(子丰)简,欲乞东南一郡。轼。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正月初六,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53岁,是日,在开封,撰《皇帝回大辽皇帝贺正旦书》、《皇帝达太皇太后回大辽皇帝贺正旦书》。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正月初六,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62岁,是日,在归善(广东惠州),法芝(昙秀)出刘季孙(景文)诗,为跋其后。轼。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正月初六,时任宁远军节度副使。

65岁,是日,在宜伦(海南儋州),读《后汉书·世祖本纪》,撰《金谷说》、论培植无故须讲求“卫生之方”。轼。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正月初六,时任琼州别驾。

【金谷说】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正月初六,海南儋州

吾尝求田蕲水。田在山谷间者,投种一斗,得稻十斛。问其故。云:“连山皆野草散木,不生五谷,地气不耗,故发如此。”吾是以知五谷耗地气为最甚也。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至建武二年,野谷旅生,麻菽尤盛,野蚕成茧,被于山泽,人收其利,岁以为常。至五年,野谷渐少,而农事益修。盖久不生谷,地气无所耗,蕴蓄自发,而为野蚕旅谷,其理明甚。庚辰岁正月六日,读《世祖本纪》。书其事,以为卫生之方。地不生草木者,多产金锡珠贝,亦此理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