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在将官池一中和邓庄中学听了两次课。
听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听,要评,要评出方向,要可操作。老师们都选的是古文,可能觉得古文易操作。这种想法本身都值得思考。
《桃花源记》,李老师按照平常的方式,背诵、古今异义词、品读语句一探桃花源,出示背景再探桃花源,比较选文寻根求源,写一写表达感悟。单看流程,就会发现问题,是缺乏整合的。积累是重头戏,不够全面,文言知识没有落实到具体词句上。品读过程,落脚点不准确。没有结合具体词句品出桃花源的美。写一写时,学生都写到怎么奋发努力,跟建党一百周年联系起来,可见其偏离。建议进行有效积累,品析时结合字句品出桃花源的美,训练表达也落到桃花源的美上来,如果想联系现实,可以看看如今的乡村建设,写写现在的生活。乡村老师好像都不太爱自己所处的地方。
《卖油翁》,禄老师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理清表达的思想意蕴。整合性较强。具体操作,读字音,讲故事,揣摩人物形象,分小组演对话,悟道理,思路也较清晰。在学生讲故事、演故事上着力,学生演得颇有特点,惜老者太沧桑,缺乏淡定、沉着之态,这皆因人物未分析透。卖油翁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禄老师说是“谦虚”,有点想当然了。老者不是谦虚,恰是以己之能力平视康肃公,以“小”视“大”,不惧不忧,坦然以对,是一个颇有自信的人物。再去追思,禄老师没有按照单元要求去读文,没有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品析,把人物琢磨透。
《陋室铭》,田老师先预习检测,了解文体知识及作者,读准字音与节奏;再译读,疏通文意;之后赏读,享受其画面美;最后改编《教室铭》。环节有序。惜每个环节都需再深入,铭的知识,如何读好文言文,基本的技术标准是什么,没有弄清楚。赏读画面美,却止步于此,不知这正是对陋室的描写,对“物”的描绘,目的是为了“言志”。改编《教室铭》用意不明,想训练学生,却不知训练学生的什么。《教室铭》流于戏谑,岂可随便使用?游离于文本之外不自知。学生却是有才的,也能现场思考、改编。越是这样,越应该思考,如果我们训练到位,我们的学生岂不受益终生?还应该思考的问题是,题目是《短文两篇》,是《陋室铭》与《爱莲说》,课后练习的设置全是从“两”的角度设置,要思考比较阅读,要讲托物言志,要比较二人志趣,要结合其他材料认识两个人的理想追求,要了解不同语言风格。老师不能把觉得难讲的东西丢掉。
《河中石兽》,史老师定三个目标,概述故事,理清情节;理解人物内容,评说人物;理解观点,拓展延伸。概述无例子无方法,太过直接。理解人物内容表述有误,理解内容又与上个目标重合,评说人物,按文本内容梳理,称赞老河兵。观点落到实践出真知,不能盲目行事,要有实际经验,要实事求是。值得思考的是,学生没有实践哪来真知,也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所以教材习题设置要有质疑,单元导读也如此说,那么用老河兵的方法探知其思考方式,岂不有纵深的思考?学文的老师恰缺探究质疑的精神,如果对自然现象也究一究,才能真正地明理,才能把事情说透,把得出的所谓结论落到实处。石头的质量,水流的速度,泥沙的成分等等都是应该考虑的要素,如果做一个实验,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