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念学习力》(美)埃伦.兰格(哈佛著名心理学家)
埃伦•兰格对传统七个学习神话——熟能生巧、专心一意、延迟满足、倒背如流、对抗遗忘、绝对智能、非错即对——的颠覆解析,打破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让学习变得更加有乐趣,更加有意义。
1.熟能生巧?
“滚瓜烂熟也不熟于心”。
质疑书本知识。
找出知识的另一个点。
可以教授知识才能学会知识。
2.专心一意?
专念教你恰当地专注。
找出某个点来引起关注,帮助学习。
3.延迟满足?
延迟的回报不可靠。
把学习变成玩耍。
想象学习让我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感受成就感。
4.倒背如流?
专念让信息变得有用。
有关我们自己的信息,有关我们特别关心的那部分自我的信息,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专念主张用与自身信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这样更加有利于记忆,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参照效应。
可通过发现差异和特点,我们能看到一个问题或主题更多的面向,这很可能引发我们更大的兴趣(对新信息持开放态度,用不同的视角看到问题的更多方面)。
亲手操作的研究与发现比单纯记忆效果更好。
像背歌词一样的记忆方式更易于大脑保存信息。
(没有死记硬背,没有重重困难,没有对评价的恐惧,更重要是有趣)
5.对抗遗忘?
对在不同情境中信息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保持开放心态,以这种方式来引导当下的行为,我们就更有可能注意到微妙的变化。
像福尔摩斯侦破案件一样,把记忆当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通过发掘细节,最后找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这样的记忆过程会让我们觉得有成就感。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记性不好,自是个坏学生,那么这些思维完式就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需要的是摆脱关心存在问题的能力,不让消极评价在脑海中根深蒂固。
6.绝对智能?
智能越高不等于能力越强。
心智能力是某种情境会引发某种反应的可能性如果引发了这种反应,那么某种任务就会被完,这种能力的拥有者就能够产生某种心智产物,心智能力是由情境、反应、产物和任务所决定的,而不是由某种内在本质决定的。
一旦人们以无条件的方式来处理信息,那么既定的事实就不会引发重新思考。
我们要拒绝将第一次感知所获得的经验作为显而易见的事实。经验是可塑的,人们的控制作用会影响经验的形成,通过体会感知对经验的构建,来重塑思维。
对于新信息,始终坚持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多个视角来思考,将情境中的信息看成是新颖的信息,对信息所处的情境保持关注,这样才能鉴定信息的类别。
在任何情境中都不存在绝对的最优的标准。人们对某一情境的反应不是要在可选项中选出最优的一个,而是要创造更多选项。
7.非错即对?
正确的事实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韩非子.说难》中的弥子瑕没有意识到环境变化,不能保护自己。
当对的变成了错的:两个争吵不休的人与旁观者都各自单独向法官陈述事情,法官皆认为他们说的对。(例)
专念的思想转换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不恰当的答案在另一种情境中就是恰当的,所以我们不会轻易地判定答案的正误,而是学会倾听问题,发现创意。
专念转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认识到我们构建世界的方式只是众多方式的一种,没有认识到我们可以从所有不同的视角中发掘出洞见的错误,这本身就构成一种缺陷。所以当我们感到发展受到阻碍时,我们就要考虑重新构建这个世界。
《庄子、秋水子非鱼》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如果不问,我们怎么能知道?如果我们确定自己知道,那为什么还要问?所有的答案都来自问题。如果我们注意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么专注学习的力量就会提升。
我们不能把数据看成是稳定的事实,而是要看成不确定的源泉,由此我们将具有更加敏锐的观察力。
思考答案的标准,要认识到每个不恰当的答案在另一种情境中就是恰当的。在每个人的视角中都有一个透镜,透过这个透境,我们也许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我们要尊重学生定义自己经验,产生自己的假设以及发现新的分类方法的能力,学会倾听学生的问题,因为他们也会带来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和发现。
当意识到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学习、改变,和环境互动,我们就不会随意评价自己,也不会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轻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