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我们村有会,今年在家正好赶上!
在我们这,其实在河南省中部地区,很多村落都有定期贸易日,大点的村庄有按月定期的,小点的村庄是按年的,一年一个定期集会。如某村二月初五有集会(俗称,有会)。附近多个村庄的人都会赶来购物或者串亲戚。集会也给亲戚们提供一个走亲戚的好日子。一般有会的村落,大多会请来一个戏剧团表演,大多表演3天左右,热闹非凡!
听爷爷奶奶讲,以前起会,都是选好日子,搭戏台,唱三天大戏,然后固定下来。我们村在以前的时候是个镇(我估计在解放前吧),村大,人口也多,传到现在我们村的会比较多,既不是按月也不按年,我能记起来的都有7个。四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个会,六月初六,七月十三,十月和腊月分别各有一个。
客
我并不是很稀罕赶会。但是很盼望有会的时候家里有客来,那时候家里热热闹闹。我妈就不太喜欢,会比较多,每次都提前准备菜啊,肉啊,每次会不一定来几个人,准备少了来人多,不够吃丢人现眼还会被说抠门,准备多了,夏天天气热,隔夜都得扔掉。现在条件好了,农村生活超市一应俱全,现买都来得及,实在不想做,还有饭店!其实,现在很多只是象征性的带上礼品到亲戚家小坐,借着赶会之名,互相走动一下。当然会少的村可能主客会像过节一样对待。
吃
大概我上小学的时候,都是我爷爷奶奶待客,到现在都忘不了,下午吃饭的时候,爷爷奶奶一起做大烩菜,再做一个凉拌粉条韭菜,冬天还会加上胡萝卜。盛到白瓷盆里,大家都端着自己的碗吃多少盛多少。那时候我讨厌大烩菜里的冬瓜,海带,不喜欢吃韭菜还有蒜,所以超级盼望有一天我们家也像别人家一样做成一盘一盘端上桌。慢慢的真的做成一碗一碟的时候,我又怀念爷爷奶奶做饭的味道,我曾尝试着做大烩菜,味道总差一点。现在隔段时间,也会凉拌一个粉条韭菜胡萝卜,我知道,我是在找寻记忆。可惜当时年少不懂珍惜!
贸易
那时候会上出现最多的东西应该是衣服、鞋子、镰刀锄头之类的生活用品,其次有孩子的玩具和零食,记得当时在村的最东头还有牲口交易的更市。爷爷喂过驴喂过牛,逢会跟着爷爷赶更,在家门口更会去。那时候会上挤挤攘攘,卖东西的多,从西头寨门(从我记事起都是十字路口,没见过寨门,又是传说中的存在,流传至今)一直到东头更市,估计得有一公里,这是大会。买东西得也多,上午多是孩子在会上蹦跶,下午交易会多起来,各家亲戚朋友出来赶会,周围村子人也来赶会。如果搭戏台唱大戏人更多。我家住在寨门西边,所以门口没有摆摊的,离会很近,外村人来的时候喜欢把自行车放我家,奶奶一律给人家看好,人家赶会回来,还问问人家口渴不,喝碗水再走吧。那时的人赶会一般都不会空手而归,都会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现在年轻人不缺逛商场的机会,还会网购,耕作方式也有变化,很多农民都没有了农田,所以会上的衣服大多是妈妈装,极少见到镰刀锄头之类的工具。
尽管我不稀罕赶会,但是,我喜欢一大早站在家门口,往东望望,看看会上的人多不多。有可能一天我都不会去赶会,可是一天我都很兴奋。到现在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