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骤然转寒,没有最冷,只有更冷,上下班的路上,不可避免的被妖风吹成傻瓜,在你紧裹厚重的棉衣,仍感到寒意侵骨时,却有那么一群勇士,身着单薄衣物,神色自若漫步街头。
你以为他们是只要风度不要温度?
不不不,他们可能是比你“抗冻”,在怕冷的人群看来,“抗冻”一词带来的冲击不亚于胖子听到瘦子说“吃不胖”!
为什么有的人能在没有暖气的寒冬中迅速起床,而另一些人则需半小时心理调适才能勉强起身?体型偏胖的人是否天生比瘦子更耐寒冷?而地域上,北方人是否相较于南方人更怕冷呢?
大家都听过“胖子怕热,瘦子怕冷”这句话,肥胖者体内脂肪含量普遍偏高,理论上应当具备更强的热量储存能力,以维持体温稳定。
为了人体产生热量,线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内部富含多样化的酶,这些酶能够促使细胞摄取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物质经历分解与氧化的过程,从而释放出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脂肪组织中的线粒体数量相对较少,而肌肉组织则富含线粒体。进一步而言,相同质量的肌肉相较于脂肪,其代谢速率高出近三倍,因此,体内肌肉比例较高的人,在轻微活动时就能迅速产生热量,感觉温暖;相反,脂肪较多而肌肉较少的个体,则可能更容易感到寒冷。
人们常误以为北方人在严寒中练就了“不畏严寒”的体魄,而且北方室内有暖气,肯定是更能抗冻的。
对此,北方朋友或许会反驳,南方的气温都没到零下几十度,怎么体会“冻”是什么感受?
然而,耐寒能力并不单纯由地域决定,它更多取决于个人的体质状况,即使北方有暖气,南方人也会觉得寒风刺骨;即使在没有到零下几十摄氏度南方,北方人也会觉得棉衣秋裤抵挡不住寒冷。
然而,体质虚弱者往往对寒冷更为敏感,畏寒的根源在于阳气匮乏。体内寒气积聚愈甚,阳气则相对更显不足,身体抵御内外病邪的能力随之减弱。
人体有两种脂肪组织,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白色脂肪主要用于储存热量,主要功能是将体内暂时未能消耗的糖分和脂肪转化为甘油三酯,进而储存起来,简单说,就是它们负责累积成为我们常说的“赘肉”。
而棕色脂肪则负责消耗能量来发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当人体对热量有需求时,棕色脂肪组织能够高效地将储存的脂肪转化为热能释放。
不仅如此,它还能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促进白色脂肪的分解过程,从而辅助减重,也就是所谓的“解铃还须系铃人”。
婴幼儿阶段,体内棕色脂肪含量相对较高,然而这一比例会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而自然下降。在成年人中,棕色脂肪的重量普遍仅占总体重的极小部分,通常不超过2%。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提升体内的棕色脂肪含量呢?
研究发现,运动具有促使白色脂肪向棕色脂肪转变的潜力,这一转变过程得益于运动激发的鸢尾素产生,该物质能有效作用于白色脂肪细胞,促其转化为更健康的棕色脂肪细胞。
提升棕色脂肪含量的一个便捷途径是经历寒冷环境,当人体遭遇低温时,部分白色脂肪会自然转化为棕色脂肪。
研究显示,连续六周,每天在17℃环境中逗留两小时,可有效降低体内白色脂肪含量,并促进棕色脂肪体积增大及产热活动增强。反之,若长期暴露于温暖环境中,棕色脂肪组织面临萎缩乃至消失的风险,所以还在被窝里瑟瑟发抖的你,快点动起来吧!
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还不错,就随手点个关注 戳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