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某方面突出的同学大概率会在之后的过程中,在他擅长的方面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其实就是教育中良性循环最好的体现之一:
班级上篮球打得好的同学,由于从小喜欢篮球并长期坚持练习,有了这项特长后几乎每次比赛或是运动会,都是班上的参赛队员。于是他们直接或间接地获得了更多上场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论是信心还是技术都获得了提高。甚至有人得到了进入校队的机会,训练和比赛的机会则更是大幅增加,又获得更多的技巧和经验。如此反复,终成为篮球高手。
那个长相甜美,普通话标准的女生,由于从小参加了培训班有了这项特长,获得了主持班级元旦晚会的机会,在老师和同学的印象里,留下了“她会主持”这样的深刻印象。于是在后来的任何活动中,只要有主持人的角色,非她莫属。她也在这个反复登台主持的过程中变得越发落落大方,对形象妆容、语言应用甚至控场能力的把控也越来越驾轻就熟。如此反复,终成才貌双全的“金牌主持”。
英语课代表由于对英语很感兴趣,日常学习中也更加努力,英语成绩较他人突出,于是有机会参加了学校举办的英语竞赛、演讲比赛,获得不错的成绩。于是她对英语的兴趣更浓厚,也一天比一天自信,在不断地学习和比赛中有了更多的运用和展示所学知识的机会,甚至在大学毕业后到了外国留学,见识到更加广阔世界的同时,也让自己具备了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如此反复,终成全球各地到处飞的国际化人才。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他们无一不是符合良性循环的规律:因为有特长而获得相应的机会,在获得的机会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激发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也收获了更多的信心、技巧和经验,变得更加专业,自然又会获得更高平台的机会……如此反复,成为各自领域的精英。而且这样的例子不仅只出现的学习中,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都逃不开这样的规律——同一件事坚持长期、用心、反复做,你就大概率成了专家。
当然,有了良性循环,自然就有恶性循环。很多孩子出现偏科现象后,随着学习越深入,偏科的程度就越明显。甚至有部分孩子出现对某些科目厌倦甚至排斥的情况。生活中很多现象亦是如此。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很多家长和老师的思考:如何在孩子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利用“良性循环规律”而规避“恶性循环”?
其实对于在一个群体里的普通人来说,除了极少数“天赋异禀”的人外,大家一开始的条件、资质和机会都相差不大。更多的区别可能来源于后天的努力方向和机会的把握程度。
毫无疑问,能力和机会是相互影响的,而能力是获得机会的重要筹码。包括前文所举的例子,我们在生活和学习、工作中会发现:有一定特长的人,更容易获得相应的机会,从而开启“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步。因此,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能力,是获得人生“良性循环”的关键动作。当孩子在某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之后,会建立起信心和兴趣,容易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展示机会,进而获得更多的技巧和经验。
当然,在此过程中,家长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龄较小的孩子对任何事物和项目都貌似很感兴趣,但其实他们并不具备选择的能力。作为家长,除了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其选择的机会外,还要结合孩子的自身条件、家庭情况以及自己的培养意愿等因素适当给与孩子引导:
比如家长要观察孩子喜静还是喜动,能文还是善武,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能力的培养方向;
又或者衡量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否有培养的条件或是发展的土壤。如果孩子喜欢的是钢琴甚至是飞机驾驶、太空探索,单靠几本图书或是自学显然不现实,这就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环境,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提供有效的条件,量力而行可能才是更合理的选择方式;
正是因为孩子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家长的意愿就变成了另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你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方向。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父母从小鼓励孩子唱歌跳舞的天性,有的则培养孩子画画的本领,而一部分家长则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参加数学、英语、围棋之类的特长班……这些孩子在之后的发展轨迹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方向。按照良性循环的理论来看,父母的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兴趣方向和发展机会。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更强的辨别能力甚至是更功利性的趋向,被生活洗礼和磨砺过的他们更懂得什么对孩子来说更实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方向。所以,请记住:你的选择对孩子至关重要!
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不管如何选择,都会产生一定的正面作用和负面效果。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任何一种选择方式是完美的。或许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选择更合适自己孩子的方式,争取让他们进入教育的良性循环模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