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诊疗 ——问题学生诊疗策略
陈锡老师 学习王晓春老师的个案诊疗
“具体学生具体分析”
什么是个案诊疗?
如何进行个案诊疗?
结合早期记忆+五项图(房子、树、书、自己和另一个人)——综合分析——制定诊疗策略个案诊疗一般要收集的材料有哪些?
父母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家长之间关系,孩子6岁之前谁带(带孩子的大人性格和文化水平如何?大人之间的教育理念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有何冲突?)。
学生小时候是否曾经有过特殊的创伤经历?如果有,是怎样的经历?(可以询问家长或学生)
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各科教师、同学、家人对他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学生的各科成绩。
学生的典型事件。
学生的早期记忆,词语联想,图画:全家福、五项图(房、树、书、自己和另一个人)
打算对学生做哪方面的诊断?打算解决学生的什么问题?
个案诊疗的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项
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等大家冷静下来,再处理。
不急于做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先不说对错,而是研究他为何犯错。
不搞“态度挂帅”。先不关注学生的态度,而是先调查事实,用事实说话。
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把学生当做研究对象,对问题的解决和袭击的心理健康都有好处。
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试法双管齐下。要特别注意学生在非正式场合的表现,要注意通过学生了解学生。可以进行画图法、词语联想法、早期记忆回忆等心理测试。
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横向、纵向全面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
诊断前,要提出多种假设。避免单项归因,不能只是道德视角,还要有科学视角。
确诊时,一定要是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自我反驳,使结论更加完善。
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要弄清问题最主要的毛病在哪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教师开出的药方最好只是适合他一个人。
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诊疗,并随时准备修正。要密切留意学生的动态,根据治疗效果随机应变。
个人感悟
学习个案诊疗受益的不只有学生,还有老师。养成先思考为什么的思考模式,避免师生矛盾激化,怀着怜悯与理解和学生交流,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护和尊重引导会更有效。
逐渐养成研究问题的思维模式,不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了学生长远的成长而进行
个案诊疗中重要的工具:
早期记忆分析研究
早期记忆的采集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全班进行或者单独谈话,周记或作文写一写自己小时候的事情
早期记忆的内容越早越好
早期记忆最好不要只写一件,一般两三件为好,越具体越好。
早期记忆的意义:
早期记忆的重要性,在于他们代表的东西,在于他们对生命的解释及与现在和未来的关联。早期记忆也许包含很多学生潜意识里的内容,如果能分析出学生潜意识的秘密,就可以知道该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动力等问题,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为什么分析早期记忆?
看情境地点,也就是本人当时身处的环境。推测该生的个性:恋家、注重家庭情感、独立性较弱;还是性格野、家庭不够温暖、独立性较强;还是喜欢学习、喜欢同龄人交往、喜欢集体、在意自己在正式群体中的位置。
看其中有谁,没有谁。
在其记忆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就是该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早期记忆中没有父母,可能从小就缺乏父母的陪伴,他和父母的关系可能不够融洽,甚至会有叛逆。如果早起记忆中只有自己,该生可能就会出现自闭、抑郁的倾向,也可能该生的自主性很强。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
看活动内容和性质。
玩的内容不同,体现出的智力差别?有思考的玩,智力会好一些。
早期记忆全是吃,或者事故、受伤,或者赞扬或者屈辱,所体现出的人生层次的需要分别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尊重的需要。
看心态(感受)
早期记忆中,又长辈打自己,自己当时不看下你的经历,体现出他的自尊心很强,他的人生需要可能是被尊重。
看主题。
核心的早期记忆,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它是人自己赋予生命的意义。如果能弄清一个人赋予自己的人生的意义,我们就会发现他所有的言行都在为这种意义而努力,生命的意义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牵着我们往前走。
以自己的早期记忆为例,通过王晓春老师对自己进行诊断调整:自我调整,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要增强主体性,走自己的路。
画五项图的分析技术
要分析学生首先要学会分析自己。
果树——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房子——对家庭的态度,心灵的开放程度;
书——对知识的态度,对学习的态度;
自己——自我定位和自我评价;
另一个人——他的重要他人,以及人际交往的倾向和风格。
看五项内容的整合情况:
如果把房树人都放在树上,形成树屋,或者把房树人都放进一本打开的书里,说明学生整合能力强、智力水平高。
其他四项都放在树上,很可能他对大自然、对自由特别热爱。
把其他四项都放在书里,说明孩子对知识很重视。
把书和人画在房子里,可能他比较恋家,或者有些封闭。
看个部分的关系
以房子为中心,家庭观念比较重;以果树为中心,心比较野;以自我为中心,很自我或者独立性很强。
3.果树的解读:
树画得大说明孩子精力比较充沛,人比较大气,不小心眼,比较外向,或者比较自信。反之,树整体画得小,可能说明孩子胆小,规矩,谨慎,心胸窄,或者内向,甚至有自卑心理。
若树各部分出现严重不协调现象,比如树冠特大或特小,树干过粗过细,整个树歪歪斜斜等,像一棵病树,那应该考虑这孩子心理可能有问题。树干太细,可能孩子活力不够或者缺乏自信。树冠舒展、匀称,说明心态健康。树冠特别大,说明很有气魄。树上的果实特别多,可能孩子欲望强烈。
4.房子的解读:
房子如果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或房子画得很大,可能作者对家庭比较重视,或比较喜欢室内活动。
若把房子放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靠边站,或房子画得很小,可能这个孩子比较喜欢室外的活动,有可能对家庭,甚至对教室,都不喜欢。
如果房屋无门无窗,可能说明这个孩子比较封闭:
门窗若是开着的,尤其是门,若敞开着,可能说明这个孩子比较开放,或者他对家长的管束不满,打开门窗有透透空气、给自己减压的潜意识。
5.书的解读:
若把书画得离自己远远的,该学生可能是厌学。
有些孩子画自己手拿书本,但摆的明显不是看书的姿态,可能是做“重视学习”的姿态给人看的。
若把书画得很大,可能说明孩子很明确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若特意注明“语文,数学”等字样,这说明读书在他的心目中可能就是读课本。同时,该学生对学习是重视的。
若注明是卡通书,童话书等,这类学生就有可能是讨厌学校的功课。
有些孩子画一大书架书,这种孩子的阅读面可能比较宽,但也可能是做姿态。
6.自我形象的解读:
若把自己画在室外,说明可能心态外倾。
把自己画在树下,离房子较远,这也许说明对自然环境比对人文环境更重视。
把自己画成飞在天上,这可能是逃离,也可能是有志气,也可能是做梦,也可能是狂妄,也可能是孤独,需要结合其他资料和日常表现具体分析。
若自我画得过小,可能他对自己的评价不高。
7.“另一个人”的解读:
一般“另一个人”,很少有选家长的,更少有选教师的,一般都是同学、好朋友。这就可见,在少年儿童的人际关系中,同龄人的重要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成人。
若画的另一个人离自己很远,可能在集体中,他是个比较孤立的、不受欢迎的人,需要帮助。
若画好几个,那一定是他认为这几个人都很重要。
若拒绝画“另一个人”的,可能说明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是孤独症的征兆。
以研究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研究思维,可以避免师生矛盾,提升教师智慧,成为一个幸福的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