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很多都是因为选择太少。
最近读了《语言的魔力》,里面讲了很多关于和自己和解和周围和解的技巧,最近几天我会一一拆解。
第四个,在乎过程和反馈,而不是结果本身。
我们不喜欢失败,但又必须得面对失败。
失败了,肯定痛苦,继续努力就好了,有些人却做不到。
一个原因,是我们喜欢把失败归结于我这个人不行。
表白失败就说,“我不配有爱情”;
考试失败就说,“我不可能学好xx科目”;
工作失败就说,“我不配赚到钱”。
这种觉得自己“不配”的想法,会像大山一样,压的我们喘不过气来,
既然我们不配,既然我们怎么努力也做不好,那就不努力了,
进而,逃避努力,甚至逃避竞争,逃避那些本属于我们的美好。
我们也想变好,只是,好难。
改变这种想法的第一步,就是改变对失败的理解。
第一个,没有失败,只有反馈。
表白失败了,说明对方不喜欢我这一类型,或者,我们需要继续努力,而不是我们不好;
考试失败了,说明我们方法不对或者需要花更多时间,而不是我们不好;
晋升失败了,说明我们需要继续成长和积累,而不是我们不好。
毕竟,你已经很努力了,不是么?
第二个,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失败之后采用,xx不是为了xxx,而是为了xxx的句式解释。
表白不是为了获得爱情,而是为了直面自己的情感;
学习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为了自身的成长。
这么下来,虽然还是痛苦,但至少,我们能够面对失败了。
这个技巧对于,完美主义,自卑的人有奇效。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或者你周围的人是这样的,可以用这个技巧开导。
同时,如果对方并不是这两种人,就不要用了,只会让人觉得你在鸡汤;如果是在工作中,绝对绝对不要用。
客户没买单,你要是说“服务的目的,是让客户感受到价值,而不是客户买单”,老板大概率会让你走。
失败,从来不是末日,只是新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