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追忆似水年华》看完了,前前后后大概历时1年又3个月,中间中断过一段时间后又重新捡起来,以至于差点对前两章的内容都有点记不清了,不过作者在书中所描写的“我”儿时那敏感神经质的性格倒是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这点是想忘也忘不了。
不知道到底是在坚持读一本书不能半途而废的执著还是必须看到结局的强迫症支撑着我到底是把它看完了。但是!具体要从这本书写了什么、给人以什么启发的点出发的话,我并不敢说我有什么多么深的领悟。
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曾作过这样的评价:“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作为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先不说《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小说的深度及文学上的成就,光是它的小说长度就足以劝退很多人,再加上里面复杂多变的人物称呼及各种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真的很容易被绕晕,小说里面的人物复杂程度与《百年孤独》里面的人物关系比起来其复杂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简单来说就直到读完了,我都不太记得书里面的谁和谁是什么关系。
据说关于译本《追忆似水年华》这个名称最初是有争议的,翻译者们有的曾建议取名为“寻找失去的时间”。那么,《追忆似水年华》究竟是在讲什么呢?
从我自己的阅读角度看,其实整本书可以说并不像其他的著作一样有个明显行文中心或者是故事线。小说按内容可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孔布雷之夜是描写儿时的“我”在孔布雷乡下的祖父家的入睡时情景的回忆;第二、三部分则是在孔布雷生活时外出散步的描写,两个散步方向“斯万家那边”与“盖芒特那边”;第四部分斯万的爱情,以描写上流社会精英斯万爱上风尘女子奥黛特后的虐心之恋为主,以对举办宴会的韦迪兰夫妇的嘲讽为辅;第五部分盖芒特夫妇的晚宴,则是用长达三百多页的篇幅写了盖芒特伯爵夫妇宴请情景;第六七部分写“失而复得的时间”,主要是作者对于时间的一些论断以及对于时间、人生和创作上的感想。有人说《追忆似水年华》最后两章好像是普鲁斯特凑字数的,但偏偏我最爱的却是这最后两章,是一种边读边点头“对啊对啊”的阅读状态。
那么,《追忆似水年华》到底是为什么被封神的呢?在小说中,时间和空间基本都是不按常理的,很可能当下在这里,然后根据看到的一本书一幅画或者是喝到的一杯茶就切入了遥远的回忆中了,这部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根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对事物的描写时,不仅是通过表面的现实,还有联想、想象、通感、回忆等等多层意识的融合,就好像只用一条类似时间线轴的东西,一个二维平面的东西作为支点从而支撑起了一个多维空间体。生活用“神秘的导线”把各种人和事件联结在一起,结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当下与过往的时光之中也在这张网格中不断交织缠绕,从而形成我们一生丰富的回忆。
你可以从书中体会到作者那超级无比丰沛细腻的情感,与其说这是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倒不如说这是在对“时间与生命”所作的阐释。看到最后,仿佛自己也老了……当然了,你要想获得此种体验,首先你得学会如何在开篇先忍受那几十页描写如何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枯燥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