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我就算一岁,我也是佛,你就算100岁,如果固守自己的心灵,那也是人。
——仓央嘉措《问佛》
很多人对年轻人谈人生之类的就很反感,一个二十出头的人说起人生来竟然还头头是道,也不看看有没有人愿意搭理你。
在他们看来,不到五六十岁或者是生命快要走完的时候,都没资格谈人生。他们自己在俗世中迷惑着,还要让别的人跟他们一样迷惑。二十岁说梦想,他们会指责有“动嘴”的功夫不妨去实现梦想,二十岁不说梦想,又会被人说不知上进;六十岁说梦想,实现了的话他们会说了不起,没实现他们会感到惋惜。可以说是老年人就要被尊重些,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也可以说是这说法绝对了些,年轻就一定知道得少?由生命的长度累积的经验固然可贵,但是认识的广度思考的顿悟也来之不易。
有些人一生固守在一个地方,就只有一个小小的交际圈子,都没看到多大的世界,哪里来的“世界观”;同样,有些人只是简单的做眼前看似命运安排好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鲁迅《祝福》里的祥林嫂如此,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如此,虽说小说是放大了好坏善恶以形成对比。很多人只看得到眼前发生的一切,哪里知道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操控着这些,一种隐隐约约的力量支撑着它的发展,另一种力量或者思想制约着它前进。生活在同一张无形的大网下,那些什么都不懂的有时还撞得头破血流的,叫愚昧,懂得却不戳破还过得悠然自在的,是聪慧,敢于突破去开创其他世界的,称为勇士。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天,同一件事,在一个地方嗤之以鼻,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成了理所当然。城市的禁鞭令推行得水生火热,农村里依然烟火不绝,一方觉得是喧哗扰人清梦,一方觉得是热闹心情绽放。就好比花钱,有人觉得买吃的有意义,有人觉得应该买一本好书,有人觉得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更佳……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只是有些地方普遍只剩打工挣钱盖房子,结婚生娃再挣钱……
老家那边大年初一得去给邻里拜年,之后便去亲戚家拜年,只需要走进别人家说声拜年就可以,没有其他的仪式。可是在隔壁县,每到一户人家拜年都得放鞭炮,所以他们总觉得我们这边的人不放鞭炮没有礼貌,而我们觉得这样太过喧哗吵闹。我们谁都不会理解谁,因为我们不会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待这些,它的由来不是没有道理的,也不是突然就有了的,凌驾于这一切之上的,就有某种自然规律。
在某种前提下,年长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确实比较深刻,类似的事他们经历过的可能是年轻人的很多倍,不过也不影响年轻的人说说人生,谈人生只是在某一时刻对之前的生活进行总结、认识,谁都可以谈,有资格谈。这几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间世事无常,认识的有好几个人在最好的年华里就失去了生命,而那几年活着的生命,就是他们的全部人生。
2018年3月20日于扬州二十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