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环境创建中的应用
(1)破窗理论
研究者把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放在同样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封闭如常。结果,打 开车窗的那辆汽车,在几天内就被破坏得 破窗效应面目全非,而另一辆汽车却完好无损。后来,实验人员把完好无损的那辆车的窗户打开一个洞,仅仅一天功夫,车上的所有窗户都被打破,车内能拿的东西全部丢失。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人总有缺点,总会犯错误。人是一样的,团队也是一样的,不能因为看到一扇“破窗”就一棍子打死。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班级管理中,及时修好第一块打碎的玻璃。
学生违规及时制止,及时修复,及时约束学生的行为。
(2)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但是当渔民将捕捞的沙丁鱼运回渔港时,发现大多数的沙丁鱼已经死了,死鱼卖不上价,怎么办?聪明的渔民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将沙丁鱼的天敌鲶鱼与沙丁鱼放在一起。每当渔民出海捕鱼时,就准备几条活跃的鲶鱼,一旦捕好沙丁鱼后,就将鲶鱼放入水中,鲶鱼因其活力四处游动,偶尔捕杀沙丁鱼。沙丁鱼由于发现异己分子而自然紧张,四处逃窜,使水面不断波动,从而造成氧气充分。如此这般,就能保证沙丁鱼活蹦乱跳,
什么是鲶鱼效应?
采取一种措施或手段,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技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鲶鱼效应的实质也可以说是激励精神,通过激励产生上进的因素。通过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有效激活工作热情和激情,在刺激作用的驱使下,展现活力。
鲶鱼效应对于沙丁鱼来说,在于缺乏忧患意识。鲶鱼效应对于渔夫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运用。鲶鱼效应对于鲶鱼来说,在于自我实现。
学生满足于现状,缺乏积极上进的精神。
环境缺乏生机与活力,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激发。
如果没有刺激适,不利于调动积极性。
启示:在适度的紧张中有利于能力的发挥,班级中创造适度的紧张氛围,引导学生适应紧张。
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学习一般,能量很足,活跃,有号召力。
人对环境的改变是微弱的,而环境对人的改变则是深刻的。
教育中:
关注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环境。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教育要整合,营造良好的大环境。关注班级中边缘化的学生,及时理解,给予帮助。不让有负面作用的学生在一起,避免削弱班级力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在一起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