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老先生真正是写生活的好手,艰苦的生活在汪老的笔下竟如此妙趣横生。
西南联大,多少中国学子向往的学校啊,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创立,汇聚了大批学术泰斗,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
众多学子不远千里,慕名前往,汪老先生也是其中之一。他们是来干嘛的,汪先生说:他们是来寻找真理,寻找智慧。而王老先生呢?他戏称自己是来寻找潇洒,哈哈哈,果真是潇洒至极啊!
在汪老先生看似平淡的描述下,我看到了和历史书中不一样的先生们。
历史书里的闻一多先生性格坚毅,在抗战初期宣布蓄胡明志:“抗战不胜,誓不剃须”。在西南联大的闻一多教授除了坚毅的性格,还喜欢抽烟,上课的时候也会抽烟。闻教授写字还有一个特点:喜欢用秃笔。别人不用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用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个功夫。当时的光景可谓艰苦异常,可在汪老先生的笔下,倒也不觉得苦,有种苦中作乐的趣味在。
沈从文先生是汪先生的老师,是文学大家,可汪先生说:“说实在话,沈先生真不大会讲课。‘’哈哈哈,来给自己老师揭短了!但他又说:“他讲的都是自己从刻苦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没有一句从书本上抄来的话。”沈教授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一切从属于人物。写景、叙事都不能和人物游离。景物,得是人物所能感受得到的景物。得用人物的眼睛来看景物,用人物的耳朵来听,用人物的鼻子来闻嗅。这段话真是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受,景和事本来都是没有感情的,但是因为不同的人物来体验才有了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
吴宓先生讲《红楼梦》的时候,一看下面还有女生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也赶紧到别的教室搬椅子,到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绅士精神可见一斑。
看看汪先生笔下不拘一格的教授和学生们,让我联想到《世说新语》中的士大夫们,一样得精神富足,一样得生活不拘于小节,一样得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