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永乐县道净院,居蒲中之胜境。道士寓居,有以十数。唐文宗时,道士邓太玄炼丹于院药中,药成,疑功未究,留贮院内,人共掌之。太玄死,门徒周悟仙主院事。时有蒲人侯道华,事悟仙以供给使。诸道士皆奴畜之,洒扫隶役,无所不为;而道华愈欣然。又常好子史,手不释卷,一览必诵之于口,从或问之:“要此何为?”答曰:“天上无愚懵仙人。”咸大笑。蒲中多大枣,天下人传,岁中不过一二无核者,道华三年比辄得啗之。一旦,道华执斧,科古松枝垂且尽,如削;院中人无喻其意。明日昧爽,众晨起,道华房中亡所见。古松树下设案,致一杯水,仍脱双履案前,道华衣挂松上,院中视之,中留一首诗云:“贴里大还丹,多年色不移;前宵盗吃却,今日碧空飞。惭愧深珍重,珍重邓天师;他年炼得药,留着与内芝。吾师知其术,速炼莫为迟。三清专相待,大罗的有期。”下列细字,称去年七月一日,蒙韩君赐姓李名内芝,配住上清善进院,以次十数言。时唐大中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院中人方验道华窃太玄药仙去,因相率百节度使尚书郑公光,按视踪迹不诬,即以其事闻奏,诏赍绢五百匹并赐御衣,修饰廊殿,赐名“升仙院”。
河中府永乐县的道净院道观,位于蒲中风景绝佳之地(唐代河中府时有改称蒲州,反复多次)。里面有十来个道士。唐文宗(827-840年)时,道士邓太玄在药房中炼丹,丹药炼成后,又怀疑药性未到,就把药藏留在药院里,道士们集体保管。太玄羽化后,他的门徒周悟仙成了住持。当时有个蒲州人侯道华,负责侍奉周悟仙衣食,所有道士都把他当成奴隶看待,洒水扫地之类的杂役,没有不干的。道华而更加高兴,又喜欢读子、史类的书籍,手上长期拿着书卷,看一遍就能背出来,众人都问他:“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回答说:“天上没有愚昧懵懂的神仙。”众人都大笑。蒲州盛产大枣,天下人都在说,一年出产的所有大枣,没核的也不过只有一两枚,道华却连续三年都吃到了无核枣子。
有一天,道华拿把斧子,把古松的枝桠几乎砍光了,就像被刀削过一般。道观中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第二天黎明,众人起床,道华房中已经没人了。在古松树下发现摆了张桌子,上面放着一杯水,桌前摆着一双鞋子,道华的衣服则挂在树上,在院中搜寻,找到他留下的一首诗说:“贴里遗留下的大还丹,多年来颜色不变。我昨晚偷偷吃了药,今晨就飞升碧空。虽然惭愧,也非常尊重,尊重邓天师(即邓太玄),他当年炼好的丹药,专门留给了我。我师傅知道炼丹之法,请速速去炼,切莫迟疑。我在三清世界等着你们,大罗天也的确有可以到的时候啊。”下面还有小字,说去年七月一日,他就被韩君赐名李内芝,分配进住上清天的善进院,后面还有十来句话。(此处有些对不上,昨晚才吃药,去年就成仙了?韩君也不知是哪路神仙)
当时是大中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唐宣宗李忱年号,851年),道观中人才证实了侯道华盗吃邓太玄的丹药成仙了,于是一起去报告了河东节度使、尚书邓光(尚书为虚衔),查访事件并非虚妄,于是就将此事上奏朝廷,皇上诏令赏赐道净院五百匹绢,并赐御衣一领,又将道观装修一新,赐名为“升仙院”。
《宣室志》由张读所撰,全记鬼神灵异之事。张读是牛僧孺外孙,十九岁中进士,僖宗时任吏部侍郎,终于尚书左丞。宣室是汉文帝召见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地方。
《侯道华》出自《宣室志》,载于《太平广记》卷五十一,“神仙”类。本文盛言丹药之灵,无非是迎合统治者妄图既不受修炼之苦,又能轻松成仙的幻想。唐代皇帝多有崇道者,好神仙,服丹药,求生长,因此唐人小说中也多有写神仙灵异故事,正是对此种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