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社第一期的社员应该都读过《巴大仁新媒研习社-邀请函》这篇文章,这是我建社第一天时(2016/1/20)发在群公告上的,在其中第三条愿景中,我这样写到:我一直有众筹写书的想法,有很多人亟需了解新媒体,需要入门,需要学习技巧,需要了解前景,需要寻找进阶通道。通过上面两件事,我想应该可以筛选出一些勤于思考和勤于写作的伙伴,那么到时候我相信会有机缘可以通过协作的方式完成一本书。
这周二晚上,也就是3月1号就有出版社联系到我,提出想约书的想法。距离我发愿仅一个月零十天。快,这事的进度远比我预期的要快。这正好让我想起今天巴大仁微信公众号后台的一个留言,齐齐说:我看咱们的内容挺好 为什么 没有阅读 没有粉丝那 我看着公众号也快俩月了都 为啥粉丝上不来啊。
齐齐觉得我慢,我觉得慢就是快。如果不是之前慢慢地在知乎和简书写回答和文章,我也不可能建立今天的新媒体研习社,巴大仁微信号也不会有这么快的订阅者,感觉慢其实已经很快了。微信号正式曝光是1月23号,现在已经每天稳定在50个新增订阅了。这还是建立在没什么推广的前提下。目前只在知乎的几个回答中提了一下,其他渠道我还都没有开始推。
为什么不推呢?首先是基于我目前公司的文化影响,因为我们是做教育的,CEO常说一句话:“不靠口碑招来的学生,我们不受尊敬。”同理,不靠口碑带来的微信订阅,巴大仁也不受尊敬;其次,我是想先做好一定的内容基础,在搭建了内容框架后才能更有效的推广;最后,说实话目前我还没有推广巴大仁微信账号的计划,现在这个账号主要的功能还是承接研习社的社员报名的。
研习社的社员都知道,想要被录取进入社群是要经过漫长的转化和场景的切换的。现在研习社的报名只有一个入口,就是通过我的知乎回答,看到研习社招生的告示,然后要添加巴大仁(ba-da-ren)这个微信公众号,加了公众号我并不会直接告诉订阅者如何进入研习社社群,而是设置了一个好玩的测试,只有葆有好奇心的人才会收到我的个人微信,添加了我的个人微信后,我才会邀请进入社群。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很长也并非高效的转化链条,其中经过了知乎到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到个人号,个人号到社群的三次场景转移。很复杂对不对,但这是我傻吗,其实还是为了做慢。即使这样,社群经过一个多月的发展还是增长到了800多人,超出了我的预期。
而这本超出预期的运营之书到底怎么写呢?大家是想看新媒体新手运营攻略还是想看巴大仁从学校到现在的整个完整成长历程呢?或者大家有更感兴趣的内容?这本书如果要写,将由大家来决定哦。
欢迎支招,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