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开始学写字,76岁开始出书,如今80岁高龄的她已经出版了四本书。
姜淑梅,1937年出生在山东,历经民国、抗战、新中国,经历过战乱也感受过饥荒,在一个工厂当了二十多年的临时工,半辈子都在为生计操劳。
60岁,识字
虽然没上过学,但姜淑梅心里一直有学习的想法,想记些有趣的旧事新事,在女儿的鼓励下,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开始了自己的识字之旅。
认定一件事,就坚持到底,哪怕从零开始,也决不放弃。
虽然学习生活常常被各种事情打断。
没时间就早上起早看书,做饭空档也可以学习,带孩子就一边哄他一边念字,总之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时间。
75岁,写作
写字比认字难得多。
对于姜淑梅来说,写字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事情。刚拿起笔时,手直哆嗦,横也写不直,竖也写不直,一天都写不出两句话。
外孙不在家,她在卧室起来就写。寒假外孙回来,她就悄悄起来去客厅。每天早晨起来,我都看到客厅的小桌上放着台灯,旁边放着小凳。
76岁,出书
主要作品
《乱时候,穷时候》《乱时候,穷时候》《长脖子女人》《俺男人》《俺男人》《苦菜花,甘蔗芽》
我们离梦想很远吗?
不过就差了一个坚持而已。
通过自己的笔,姜淑梅将一个个心底的故事写下。
一开始写得总是写得磕磕绊绊,有时候一天写不到一句话,一天就写几个字。写出来的故事没什么意思,病句倒是不少,甚至很多字都不会写。但这并不能阻挡姜淑梅写作的热情。
“只要睁开眼睛,只有吃饭耽误我的事,上厕所耽误我的事,剩下我都用在写作上”。
渐渐的,姜淑梅的故事写得越来越流畅,也越来越生动。
她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民国时期,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她不做判断,没有抱怨和痛诉,只是将故事原原本本的讲出来。
女儿艾苓将母亲的故事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立刻收到很多人的回应,他们都被姜淑梅朴实而真诚的文字所打动。
2013年,姜淑梅出版了她人生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
“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
“像是在某个午后,盘腿在土炕上,坐在姜淑梅老奶奶的对面,泡上一壶土茶,听她娓娓道来满腹传奇。”
“姜淑梅女士作品里的事情,跟知识分子的书写是不一样的。她笔下的民间故事,有一种故事本身的力量,那种力量是你很难忘记,很难忽视的。”
.......
从一个字不识到出版自己的书,不可不谓之传奇。但姜淑梅的传奇却不仅如此。
一年出一本书,姜淑梅的“雄心”
姜淑梅曾口出“狂言”:我一年出一本。
而她确实做到了,从第一本书开始,到今天,姜淑梅已经出了4本书——《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长脖子女人》《俺男人》。
十多万字一本,本本动人,篇篇精彩。
“我写出来让年轻人看一看,知道老辈子人是怎么活过来的,以前的人都过的什么日子、经过哪些痛苦。大家都知道知道,一代一代传下去。要是我要不写的话,那些老事不都失传了嘛。”
2014年姜淑梅成为了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的一员,2015年,她加入了中国作协。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作家。
而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姜淑梅显得很淡然: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写作唱歌弹琴画画,余生全是精彩。
除了写作,姜淑梅还在不断尝试新的东西。
“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千万不要懒。”
这是姜淑梅的座右铭。
她去学唱歌,不知道歌词,就让女儿在网上找,找完让女婿打印下来,没事就拿着唱。开始气短不够用,后来越唱气越足。唱起《沂蒙山小调》韵味绵长,很是动听。
学着弹琴,照着简谱自学电子琴,慢慢也能弹出调来,如今已经能弹出好些小曲来。
她还坚持一天两次出去运动,每天都做几十个仰卧起坐。带着邻居一起做老年回春保健操。80岁的人了,精神气儿却比许多年轻人还要好。
80岁姜淑梅又开始学着画画,为自己的新书画插图。她还为自己立下了一个小目标:“要是老天爷能给我时间,我的梦想是90岁之前成为一名画家。”
从文盲到作家,学着弹琴唱歌画画,这位80岁的传奇奶奶,就这样把人生过成了诗般模样。
“想做啥事,想做哪一样事,你就下定决心,就是一心一意地做去,别三心二意,它就能做成了。”
《读书》栏目的主持人说:"我曾经很害怕变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是想起来都觉得很恐怖的事。可是在读完姜淑梅的书之后,我对于老年的到来,开始有了一些勇气。"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除非你已经放弃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生命的全部热情,并且拒绝迈出往前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