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当我看完这本书,书中的观点确实颠覆了以往的一些认知。但就像书中提到的那般,“精神分析目前没法为教育提供依据,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毕竟,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管教,是很习以为常的事情。所以一味地批判也说不过去。毕竟,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习性的养成确实是需要教育的。只不过,我们需要理性反思,哪些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无用的。
国际心理学大师爱丽丝.米勒,她对童年创伤、原生家庭、有毒教育等主题的研究,对后世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你好》这本书,是她继《天才儿童的悲剧》《身体不说谎》《夏娃的觉醒》之后的又一经典力作。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研究希特勒、吸毒者以及少年杀人犯等经典的案例,探讨了有毒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影响不仅会影响个体成年后的发展,还有可能导致重大的群体性暴力问题。
关于孩子的成长问题,在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说书中观点不能全部接纳,但不失为一个教育者应该去留意和关注的层面。
毕竟有些伤害发生在每个人的幼小阶段,但是伴随的影响却是终生的。
01 思考一:父母那些“为了你好”的教育,真的帮助孩子成长吗
在书籍的开始部分,作者的观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反对通过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哪怕这些教育的方式是为了孩子好。因为在作者看来,大人通过权威的方式阻止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人性的行为,是会阻止孩子内在自我的发展的。
一开始我也觉得挺难以接受的,毕竟不管在哪个国家,家教这个词在我们很多家庭中还是挺普遍的。甚至于我们都会觉得,孩子教得好,以后孩子才能发展得好。
然后突然看到一本书说,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是不对的,是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安全隐患的。确实让人觉得挺突兀的。所以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也没办法把自己代入到书中,我始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在看书中的内容。
随着作者给出的那个吸毒者,希特勒以及少年杀人犯的案例出现,当作者带领大家回顾了这些人的童年时期时,或许我们真的有必要深究一下暴力管教的层面了。
但是我依旧坚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引导和管教依旧是必要。只不过,我们要正确地看待管教的方式和尺度。
在作者给出的案例中,我们看到,有一些家庭的父母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觉得这件事不能做,所以就用尽各种方法阻止孩子的尝试,甚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对孩子施加暴力,或是体罚。
孩子在小的时候,他们没法和父母说不,只能接受。甚至于有的时候,他要是不认可父母的观点,就会被父母漠视,得不到父母的爱。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迎合父母的要求,成为父母心目中的乖孩子。
它带来的隐患就是,孩子会忽视自己心中真实的感受,长大后也会变得没有自信,不敢有自己的追求。特别是当它想要的东西与周围的观点不同时,他会放弃自己的观点,委屈自己接受别人的观点。
再严重一点,那就是没有自我,不会辨别是非,只会一味地服从。这也是很多人至今在研究的,为何二战期间,希特勒会有那么多支持者的原因之一。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他们都被教育得很好,好到凡事只要服从命令即可。
今天,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出发点是否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还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孩子的控制呢?
02 思考二:学校那些“为了你好”的教育,真的是培养了孩子吗
本书作者的很多侧重点,其实是放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当然,孩子慢慢长大后,对他们的教育会起影响的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学校。
直至今日,我们也依旧在反思,为何我们越来越完善的教育体系中,却培养不出越来越多的大师呢?照理说,不应该啊。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所以,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内容、方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书中的案例中,我们也从作者的只言片语中看到,不管是吸毒者,还是希特勒,还是杀人犯少年,他们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是不健康的。
表面上,他们的老师,教授会告诉他们做什么事情是不好的,然而他们却是这些人生命中第一次做了那些不能做的事情的人。这便带给孩子认识层面的混乱。他们会分不清,到底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该做的。这样的困惑如果一直得不到排解,是会把这份困惑一直到成年。
另外,孩子在学校期间与同伴的相处,当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比如被冤枉,被误解,被排挤,学校的老师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且给出一个正面的反馈,久而久之,也会让这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心态出现变化。
反过来,那些“以爱为名”的专制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错误引导却是根深蒂固的。今天的很多孩子为何会厌学,是因为在学习这件事上他们体会不到乐趣。
为何体会不到乐趣呢?就像今天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报道,他们说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教师反过来推行传统教育呢?因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安静的课堂,学优生继续研究问题,学中生慢慢提升能力,学弱生跟着大伙的脚步在慢慢走。新式的教育,课堂热热闹闹,学优生内心烦躁,学中生跟着看热闹,学弱生兴奋异常。一节课下来,什么都没学到。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我们都应该要思考的是,我们所推行的一切活动是否真的对学生有用?还是说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03 思考三:今天的我们,如何辩证看待“为了你好”的教育方式
总之,作者在书中利用精神分析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童年对其长大后的人生的影响。对于那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作者把它们称之为“有毒的教育”。抛开是否有毒,这本书的内容,对于今天社会的我们,确实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研究一些问题。
因为,当那些你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一个人的心中慢慢演变成一个问题后,它呈现出来的结果就不仅仅是“选错了,重新选一下就好了”这么简单了。
严重的话,是会关系到种族的灭绝的。今天的我们,会从很多个方面来研究当时的纳粹集中营。我们也不能跳过对当事人的研究。我们觉得太过匪夷所思,但在当时就是这么发生了。更严重的是,为何没有人站出来阻止,甚至有人提到,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呢?
在书中描述的内容中,我们看到,在当时的人们,他们进行血统的追溯,但凡家族中有过犹太人血统,就什么都不必说了,就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了。
为什么要做到这样呢?作者用精神分析的角度,结合她收集到的材料,大概可以追溯到希特勒小时候因为叛逆被父亲管教的场景,不管他用尽什么方式,最终都被逮回来,等待他的就是更严重的惩罚。他什么都做不了,谁也救不了他。
所以,看到这样的结论,谁还敢不慎重地对待我们的一言一行呢?用今天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话说,那就是“重要的不是你以为”,太多自以为是的做法,有的时候是在埋雷。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因为这样子就直接放任不管孩子。只不过我们需要慎重的是,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是真的在为孩子考虑?还是说你不喜欢孩子不听话而已?
希望,“为了你好”,不是单方面,而是理性的行为,更是有担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