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是《刀锋行走:教育随笔写作的甘与苦》
本讲从我的教育随笔写作史、卓越随笔的DNA、怎样写好一篇漂亮的教育随笔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祖庆老师介绍自己的教育写作史,他从最开始的论坛写起,一直笔耕不辍,刚开始时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我手写我心。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方向,小散文、教育随笔、思想随笔。文章也越写越深刻,有的文章在网络上阅读量高达几百万。特别佩服祖庆老师敢于对看不惯的事情发出自己的声音,非常有勇气。“不媚上,不媒俗,写真话”是祖庆老师多年教育随笔写作的信条。
第二部分给我的启发和帮助很大,为我的教育写作指导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和策略。要想写好的随笔,我们必须阅读大量优秀的随笔,也就是要有海量阅读来支撑。当你写不出来的时候,阅读吧;当你觉得自己写得内容没有深度的时候,阅读吧;当你觉得缺乏美妙文采的时候,阅读吧。一定要积累自己的阅读积淀。
书里对教育叙事和教育随笔的区别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原来我也不太清楚这两种文体的区别,现在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教育叙事已记录事件为主,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某个完整事件,详细地记录下来,要描述地有画面感,一般不需要太多议论和生发。即使有,也点到为止。叙事就是把故事写好,把思考藏在文字里。而教育随笔是以阐述想法为主,可能会讲到几个相关地事件,但不需要过于详细地记述,把事情讲清楚即可。主要是表明自己的观点,随笔里可以有叙事,但一定是概括的、精要的叙事。
一篇优秀的教育随笔有哪些特点呢?书中总结为四个度:深度、密度、锐度、温度。
1.思考的深度。2.信息的密度。随笔要有一定的信息量,要有思想密度。3.观点的锐度。努力写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哪怕同样的主题,也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思考。4.表达的温度。
一篇好的教育随笔的标准有了,那读者更关心得是怎么做。先要有好的构思。写好教育随笔有这样得一个基本过程:产生一个念头—理清一条主线—收集一些资料—搭好一个框架—改好每个句子—起好一个题目。常见的写作结构有现象—后果—假想,这样的文章有批评,有思考,还有对策,对读者就很有启发和借鉴价值。另一种常见的写作结构是现象—原因—经验—优化。描述一类现象,剖析背后原因,借鉴他人经验,优化对策出路。
构思好了,下面就要实操了。如何写好随笔?四个字:剑气合一。总体来说要做到:精于阅读,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表达。
很多老师在写作时总是苦于没有素材,写作素材从哪里来呢?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从司空见惯里寻找不惯、从常识里寻找反常识,还可以看电影写观影随笔,或者读烂一本书写一篇阅读笔记。
就像我现在在读《修好一颗心—教育写作十二讲》这本书,当这天比较忙或者没啥可写的时候,就写写今天读书的内容,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