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复习课 反思2

复习课可以设立“问题--讨论”情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问题讨论,从而较好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提出问题与创设情景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问题的'出现自然会激发思维,而思维只是指向解决某个问题的。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掌握和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就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进入问题情景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同时也对学生复习起了定向作用。

如:复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①呼吸系统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呼吸道包括哪些结构?②呼吸道有骨或软骨作为支架,这些支架有什么作用?③鼻腔前部的鼻毛、鼻腔内表面的黏液、黏膜中分布的毛细血管分别有什么作用?④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分泌的黏液、黏膜表面的纤毛分别有什么作用?⑤鼻涕和痰分别是怎样形成的?⑥你还能举几个与现象相同原理的例子?

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及提出顿时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表现出少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

2、组织讨论与解决问题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迅速明晰,并越来越接近问题的彻底解决。把学生分成2、若干个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争论反驳以形成信息的多面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思维活跃的讨论和争鸣,问题明晰了,条理清晰了,结论明确了,学生较快地进入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上。

3、启发点拨与归纳问题 

      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我请部分学生代表就有关问题作答,其不足与错误之处可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订正,我结合巡视时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启发、点拨、补充与修正,将讨论所得向广度和深度进行引导,并根据实际需要归纳总结,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学生参与基本知识点的讲解趋向成熟时,我又尝试了让学生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参与提出相关问题这不仅能够根据考点,扩展思路,加深学生对考查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大大增加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容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一个新途径。多次实践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大大减少了基础较差学生的“低分率”之外,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思路,将问题扩展、对比、归纳,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