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等待自己接手的学生应该不好带吧!可是真正去上课的时候发现,他们的知识漏洞比我想象的还要大。遇山修路,遇水搭桥,今后我要放低期待,把需要搭建的知识台阶铺得低一点再低一点。
因为做好了心里预设,两天来,两个班的学生表现得很好。我继续在用活页课堂笔记,因为有了这个抓手,可以说他们在课堂上都没有机会游离在我的课堂之外。
我尽量让自己的课堂通俗易懂、有趣一些,让学生们听起来有兴趣、能接受。今天讲提取公因式的第一节,为了让学生记住如果某一项本身就是公因式的时候,提取公因式后,剩余的式子里一定不要忘记写1。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这个问题,我就把多项式的每一项称为一家,当有一家人全部被“提取”后,可并不意味着这个家就没了,你要清楚地知道人家至少还有一个顶梁柱——1。没想到这个比喻给学生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做题的时候还真能够记得,几乎没有在这个知识点上出现错误。
公因式的找法秘籍:一定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因数),二定字母(取各项共有的字母),三定指数(取最低次幂)。我和学生达成的共识是找“最穷的那一家、那一个”,从学生们的做题情况看,还是对系数的确定有困难。
学习因式分解,肯定绕不开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第1节课我做了一个实验,在8班,52位学生只有16位同学能够独立默写公式。今天的活页笔记,第一个任务就是默写公式,每个班有10位左右的同学没有过关。下午他们挨个到我办公室去默写,每个班还剩不到5位同学。明天以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都会让他们先默写公式,天长日久总会有成效吧。
我发现有的孩子不是学不会,而是他自己和家长还有老师都已经放弃了。面对我这样一个陌生的老师,当我给他机会,在我面前背诵默写公式,不出几分钟竟然成功了。我当然知道这只是短时记忆,要想让他深深的记在脑子里,并且今后还能会用,需要今后不断地重复练习。他对自己有没有耐心?我对他有没有耐心?我想我们彼此都应该树立信心。有的孩子两天来都没有主动来找我,我从课上看得出他很特别。不着急,我在等他,至少在课上他能听课、动手记录和练习,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也很欣慰。
今天吴方圆老师跟我说她班有一个学生,她从来没有见过他主动做数学题,而且还很认真。听到这个反馈,我还是挺感动的。也许这个孩子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一点点成就感,因为他今天在课上听懂了,学会了,在做练习题时当然可以独立自觉地完成。我需要反思的就是,怎样使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会?课程难度会一点点加深,但是不能因为难而教不会学生,我会尽我所能,把知识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们接纳。随着我们彼此磨合的深入,我的课堂难度也会逐渐加深。
我羡慕人家不用讲试卷,学生基本就能完全掌握的班级;我羡慕人家两节课的内容,可以并成一节课就能讲完的班级。我也想带着学生跑起来,可是我们现在连走起来都困难,真的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可是即使如此,我们也能看到沿途的风景,不怕慢,只要脚步不停歇,我们也能到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