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那不才是君子吗?
谦谦君子。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才是做人的崇高境界。
时刻注意内心动态,如同修行般把它挂在嘴边。
不要认为别人跟自己一样,我知道的,人家就有义务知道;我认为很简单很简单的道理,别人也应该很明白。也有一些对于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我们根本弄不了呢!
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思考问题。会赢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这是我最需要学习和改变的。
11.张居正说,说话的语气和神色,都是内心世界的反映,最可以观察人。有德的人,语气神色都很正。如果善为甘美之辞,迁就是非,阿谀奉承,让听的人高兴,那就是巧言。刻意为谦卑谄媚之色,“柔顺侧媚”,迎合对方的意思,那就是令色。
生活中不缺乏巧言令色之人,我们唯一能做到是看透他们的用心,而己心不动,任其说得天花乱坠,我们做到圆滑而不世俗。
12.朱熹说:“圣人辞不迫切。”圣人说话,不着急,不急于去引导对方,更没有私藏不可告人的目的,也不为自己的利益。他只是说出自己的观点,你听,他很高兴,你不听,他有耐心。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离圣人越走越远。遇事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希望对方多多听取自己的意见。如果别人阐述自己的想法,会瞬间失去耐心,甚至有时会想:既然你不相信我,还问我干嘛?
殊不知,这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不懂的尊重与倾听,善于处下的智慧。
1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平时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认真切己体察,事上琢磨,问问自己,一条也没做到,可怕!所以儒家说要戒慎恐惧,时刻警醒自己,这就是修身的自修心法了。
吾日三省吾身,耳熟能详。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践行?
此刻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博仁老师要我们每天学习后,要提交作业。原来是要我们把所学内容不仅掌握了,还要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审视我们的内心。通过意志力和觉知力以及定力的表现,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14.处理任何一件事,先问自己有没有敬,念一个敬字诀,心存敬念,再开始思考处理,方可周全。
无论是对家人还是他人,时刻保持恩悲敬,时刻观察自己起心动念,心中有敬,不为妄念所动。
看似自言自语,实则透过事情看清自己的内心。相信这也不失为一种边学边实践的好方法。
15.如何做到信呢?首先是自己要诚实不二,一言一行都要内外相符,表里一致,足以取信于人。
做到至诚至信,取信于人,以一颗谦卑恭敬之心来为人处事。
16.首先是敬,敬那事,敬畏谨慎,严肃认真,忠人之事。然后是爱,爱那托付于你的人,有多爱呢,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那人,像为自己的孩子做事一样做那事。
敬畏之心、严肃认真,都有了。然后是爱,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像为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做事。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是就这一条,我从来没在心里想过这事。虽说别人托付我的事,我会全力以赴,认真对待。但平心而论,与“自己的孩子”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不容置疑,对待父母的心,和对待孩子的心就不一样。
对父母可以“偷懒”,父母也不会怪罪。而对孩子,可以做到“把心都掏给他了”。
如同刚刚在季羡林老先生的书中读过:老一辈为下一辈做铺垫,讲付出,不求回报,这是人之常情(大概是这意思)。
但是对外人,分别心会时常生起。要做到尽心尽力还需要事上磨、境上练。
隐约之中感觉到,虽然我已是小组群组长助理,但离我能独当一面,独自支撑起一个团队(形而上如同一个家庭),还有一段距离。这也为迷糊我的窗户纸答疑解惑。
17.使民以时 农忙时期不要征召夫役和兴兵打仗。节用爱民和使民以时是连在一起的。不要透支钱,也不要透支人。
使民以时,这里蕴含着处事的大智慧。不要透支钱,不要透支人,更不要透支身体。
有了健康的身体,生活一切美好。反之后悔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