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昨日中元节,被设置了的凌晨4:30的闹钟强行闹醒,赶在阳气升发之时进行身体的唤醒,开始新的一天。坚持周六列跑是一周之中提升身体基础代谢最为行之有效的举措。

在汗如雨下之后似乎能感觉得到皮下脂肪颗粒在瓦解清崩,眼皮的水肿顷刻消褪,心肺在一次一次的爬坡后渐渐变得强健有力……

跑完匆匆赶回,冲洗、准备早餐、唤醒孩子、洗衣、收拾居住空间的卫生、引导孩子进入网课端……吞下一把营养素,匆匆赶往异地的场地。

我们努力的活着,在匆忙之中维持着精致,在繁琐噪杂之中渴望着平静……

人到中年,似乎一下子适应不了这种快节奏。更想的是每日懒洋洋的生活着,不为柴米油盐发困,不为人情事故所缠,不动一念,不为一情,生活只有吃喝拉撒,晨起昏眠……

儿子问抛物线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哪些事例展现?彼时的回答是被丢的一颗石子在空中形成的弧线。此刻的回答是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像是一条抛物线,青少年走在抛物线的上行的过程之中,壮年在顶点,而中年则在抛物线弧线对称轴右侧的下降端。随着下降,各种欲望在渐渐地消失,各种情感在慢慢地淡漠……

虽然早过了闰六月,可是母亲的裁缝空间里依然堆多着邻居的老人们送来的做寿衣的布料、棉花等物件。看着那些,仿佛映入眼帘的那一堆堆不是什么物料而是那被有限化了的生命,和紧迫的余生以及老人们对于自己死亡的从容安排……

中元节是活着的人缅怀去世的人的一个比较庄严的节日。在江南的农村,一到中午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桌丰盛的“三牲五果”饭菜,邀请”已逝的亲人回家来“聚餐”。炮声起,点燃香,口中念念有词,呼唤那一个个熟悉的称谓都来“吃”一口。而爷爷奶奶辈之前的都统称为阿太们。母亲呼唤着的一些称谓,在我和孩子这辈已经分不清,脑袋中更无存在的印象。

都说人的死亡分为三次,从生物学的死亡到各类身份被注销的社会性死亡再到最后一个会在心里想起你的人的离世……在时间的长河中,逝者恍如一阵风过。我们又何尝不是这一阵风中的一粒粒细小微尘呢……

中元节是悼念逝去亲人,追思先人的节日,悲伤的气氛被再次融入代入到这一日。如果当自己至亲之人不在了身边,那会是怎样的哀莫大于心死的感受……

中元节又为鬼节,到了夜幕降临,我们便被告知最好不要外出。关于妖魔鬼怪之说早在《山海经》之中便被栩栩如生地谱写着。那些三头六臂、血盆大口、长发白衣的鬼怪形象鬼诞离经,毛骨悚然。通往冥界之路也许尽是幽黑,除了盛开在路旁的鲜红欲滴的彼岸花……

实际上这样的日子时刻提醒着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眼前,多在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应该庆幸双亲还在,及时尽孝也不会太晚……

信而不迷,保持敬畏之心。莫有害人之心,抱持善良、中肯,积善、心中敞亮,中元节便也纯粹只是一个悼念亲人,追思忆往的日子。

回到现实生活,再来阐述一下中年了的我们。“怕死吗?”好直接的问题,当然怕死。人到中年各种疾病像是死盯着你皮肤的蚂蝗,怎么甩都甩不开,生活的压力如同一根根形象化了的枷锁套在脖上,需要破冰前行踏碎千重浪的勇气,可是欲望值域显然已在低位……长寿专家说,想要长寿首先必须拥有一个舒适安稳的生活,其次必须自己会医治自己,再次我们需要的是看破红尘的心,淡然放下……很多想不明白的道理就不要去探究了,有些完成不了的事放一放又如何……当死亡被具象的展示在眼前时,其实没有什么是重要的。所以坦然地活着,心无挂碍,不负不欠就是最好!

最后用非常喜欢的苏轼的《定风波》来收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致中元节,致中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昨天晚上听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睿达草根阅读 134评论 0 2
  • 小时候心里对中元节总是莫名恐惧。 但是人到中年,历经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哀伤,慢慢懂得,那些令人害怕的鬼,都是别人...
    九轩阅读 284评论 0 16
  •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又一年中元节,明月寄哀思,灯下念故人。 小时候,七月半是令人害怕的 “鬼节”...
    c一抹暖阳阅读 136评论 0 2
  • 故人已经是阴阳两隔了。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今生今世,再也不能相见。 又到一年中元节,它好像是生死的桥...
    静静说人生阅读 20评论 0 1
  •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又是一年中元节,明月寄哀思,灯下念故人。 小时候,七月半是令人害怕的 “鬼节”...
    朔雪纷飞阅读 147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