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又是一年中元节,明月寄哀思,灯下念故人。
小时候,七月半是令人害怕的 “鬼节”,而今,人到中年,亲历了死别生离,才慢慢读懂中元,才明白那些令人害怕的鬼,都是别人朝思暮想的人。
余光中说:中秋是人间的希望,寄在碧落。而中元,属于黄泉,是另一度空间。说是中元节,生者与逝者会“久别重逢”,故去的人这一天会回到人间,或一起诉说彼此深深的挂念,或是安静的在家里的角落,看看亲人,或是去想去的地方尽情的放松一下。传说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其实,死亡从来不是真正的告别,遗忘才是。
小时候,中元节是恐惧,童年的中元,是阴森神秘的。记得,那时每到七月半前后,老人们说:“晚上不宜外出,早些回家,半夜鬼门要开。”直到现在,按旧俗,今晚店铺要早早关门,把街道让给亡灵回家,正气不足的老人和小孩也最好在天黑前回家,还有烧纸钱的习俗。但对孩子来说,鬼节的阴森更让人记忆深刻,仿佛那些化成灰的纸钱里,都透着诡异的味道。很多年后,历经人生无常,才理解中元节背后的温情。“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时间留不住的人,爱和记忆可以。长大后,才读懂中元的慈悲。外婆外公爷爷奶奶大伯离世后,我觉得这一切原来并没有那么可怕。希望他们只是走出了时间,住在另一个国度,七月半鬼门开了,就会一步一步自黄泉路回到人间,尝尝新的米面,吃一顿团圆饭。想和从前一样,同他们说说这一年的琐事,问问他们“在那边还好吗?衣服暖不暖?吃得是否习惯?钱够不够花?”
不再惧怕中元,甚至开始期待所有的祭祀节日,因为它慈悲地给予生者一份念想。电影《寻梦环游记》里,主人公米格误入亡灵世界后,发现: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记得你。生命会结束,但爱不会被磨灭,逝去的人永远住在心间。
原来我们害怕的鬼魂,正是别人心心念念却再也见不到的人。小时候不懂,恐惧鬼魂,长大后方明白:死亡,远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最终的告别。只要记得,只要还爱着,逝去的亲人就一直在。有人说: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
就像苏轼,妻子死去十年,“不思量,自难忘”,夜里会梦到她窗下梳妆的倩影,会担心自己鬓发如霜,她认不出。
而归有光这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更是把物在人亡的心境,写得如此具象,如此感伤。
原来,失去亲人最痛苦的不是失去的那一刻,而是日后想起他的每一刻。
今年年初,你离开,再也没有了可以分享日常的那个人,今夜,你是否也会回来看看。
每一个祭祀的日子,让我直面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父母也日渐衰老,我开始害怕,怕每一场远行,怕每一个深夜响起的电话,怕一别再无归期,从此相见只能在梦里。虽说生老病死是寻常,可还是不能坦然面对死亡,《西藏生死书》中说:“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中元节,祭祖思亲,慎终追远。对死亡最好的敬畏,是珍惜当下,认真活好每一天。
以前中元节,看到路边有人焚香祭祀,只当是迷信。中年以后,历经世事浮沉,尝遍生死悲欢,才读懂了它的温情与慈悲。中元节,是一种仪式,一场生命的告别,一次心灵的慰藉。史铁生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天上圆月如霜,人间思念绵长,一个记得,一个就永远活着。中元节,愿天上人间共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