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臣著作:论语商释


论语商释•为政篇第二﹝一﹞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一﹞,观其所由﹝二﹞,察其所安﹝三﹞。人焉廋在哉﹝四﹞?人焉廋哉?”


【注释】


﹝一﹞所以:所做的事情。

﹝二﹞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三﹞所安:所安的心境。

﹝四﹞廋:音sōu,隐藏、藏匿。


【释义】


      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动机,要看他采取的方法,了解他安心做什么。若此,这个人还怎么隐瞒得了呢?怎么隐瞒得了呢?。”

【商释】


      用现代西方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孔子的话,人之表像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本质的东西。因为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有差异,一个人的阅力也各有不同。这两点就会造成一个人的外表和内心可能完全不同,象奸相李林甫之类,由于阴险至极,且极善伪装,才有口蜜腹剑之说。所以说,一个人的内心若与外表完全同步,我们对人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企业管理中用人的道理恰似于此。用人不能仅仅看其表面的东西,还应该通过现象看到他的本质。其实这些观点并不新鲜,我们在上面这段话中就可以看出,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

      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动机,要看他采取的是什么方法,看看他安心于哪些事情。这些都弄明白了,人的真实世界也就无法隐瞒了。孔子的这些观点可以用于政治领域,更适合经济或企业管理方面。

      过去我们的企业都是国有的,企业的管理者还有什么狗屁级别,如县团级、地师级等等不一而足。既然和当官的一样,谁还在乎经济效益?于是坐到办公室里就跟那个皇帝的感觉差不多:喜欢别人山呼万岁,喜欢发号施令。谁要是稍有违逆,那就是大祸临头,在职的免,没职的压。总之没有手下的好日子过。于是乎有心眼儿的人们就开始学乖了。当个和尚即是,撞钟与否没人管。至于每个人说的和做的都是什么意思,根本没有必要去深究。

      然而,时已过境已迁,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与以往大不相同。首先,我们现在是搞市场经济,经济效益是不可不虑的问题。你天天说好话,就是不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肯定是不行。你天天在那儿瞎干,没有经济效益也是不行。你天天有经济效益,很多事情不符合社会的道德和法律的规范还是不行。这就给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一个很复杂的命题,什么样的人,为他选择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事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说的是什么,而其内心可能又掩藏(这里的“廋”字就是掩藏的意思)着什么样的真实动机?或问,费尽如此心机去揣度一个人,是不是太麻烦了?我必须说,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就是研究怎么用人的,你怕麻烦也不行。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人的问题。按照孔夫子的教导也许真的没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在哉?人焉廋哉?”或以今人之所说:察其言,观其行。只有用对了人,企业才有希望。因为马克思说了,人才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论语商释•学而篇第一﹝九﹞ 【原文】 曾子曰:“慎终﹝一﹞,追远﹝二﹞,民德归厚矣。” 【注释】 ﹝一﹞慎...
    李宝臣阅读 1,176评论 0 0
  • 论语商释•学而篇第一﹝六﹞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一﹞,出则弟﹝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李宝臣阅读 1,358评论 0 0
  • 李宝臣墨迹 论语商释•学而篇第一﹝六﹞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一﹞,出则弟﹝二﹞,谨而信,泛爱众,...
    李宝臣阅读 3,658评论 1 2
  • 论语商释•为政篇第二﹝五﹞ 【原文】 孟懿子问孝﹝一﹞。子曰:“无违﹝二﹞。”樊迟御﹝三﹞,子告之曰:“孟孙...
    李宝臣阅读 3,671评论 0 1
  • 李宝臣著作:论语商释 论语商释•学而篇第一﹝八﹞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主忠信。...
    李宝臣阅读 1,690评论 0 0